我們常常祝願別人身體健康,但其實健康並不能單靠上天賦予,正如財富一樣,我們同樣要努力經營,才能擁有一個「富足」的身體。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病痛或虛弱症狀,而且要呈現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的良好狀態。」換言之,即使沒有疾病也不等於健康。要達到上述各種良好狀態,不妨參考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提及不少養生原則,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意思是我們要順應自然的規律、氣候的變化;飲食方面要有節制,不暴飲暴食,不偏食;起居生活要有規律,不過度勞心勞力,房事上亦要適可而止。
不爭強好勝
另外,要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要避開有病邪病氣的地方,心境上要保持恬淡,不爭強好勝,無欲無求,自然能將生理和心理保持在平衡和良好的狀態。這些都是簡單而永恒的道理,可是都巿人總疏於堅持這樣的生活習慣,結果損耗自己的精神和體力,慢慢一步步走向疾病,更甚者是生病時不及早治療,病後又忽視預防病情復發或後遺症,違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治未病」概念,試問從何談及健康?所以,我們如能及早知道自己的體質,了解體質的特徵及患病傾向,及時施以相應的調養方案,調整偏頗失衡的狀態,在防病祛病上必能事半功倍。
東華三院王澤森上醫館文寶美中醫師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