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彤 自由撰稿人
最近有大陸網民揚言中國已經進入了「被時代」。市民檢舉貪官遭迫害致死,卻說成「被自殺」;政府進行社會收入調查,市民必須回答「被小康」;小學要求家長繳納「被自願」性質的慰問金;為了推高就業率,大學生毫不知情下「被就業」。這種荒謬的語法,套用在盛行集體主義的和諧社會裏,彷彿負負得正,一切又弔詭地變得合理起來。「被時代」的主體精神,是平民百姓長期處於不自主的狀態,尋常生活受到政府的嚴密監視,即使在最私隱的領域也受到公權力的蠶食,情況不比街邊的流浪貓狗好得了多少。
無權投票是「被選擇」
儘管香港政制比起大陸進步得多,但其實我們同樣經歷着某種意義下的「被時代」。近來大行其道的o靚模熱潮,傳媒天天推波助瀾,當連港聞版也不乏她們身影的時候,市民不也「被接收」o靚模文化麼?身為o靚模文化的始作俑者之一的無綫電視,在公聽會上被炮轟新聞報道質素每下愈況,倘不是有人趨炎附勢「被和諧」的話又焉得CCTVB謔稱?更甚的是,缺乏開放競爭平台的豈只免費電視市場?議論多年的開放電力市場問題不也同樣停滯不前?還有,一眾政客早已磨拳擦掌伺候的下屆特首「選舉」,除了種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粉飾門面工夫外,七百萬港人無權投票,何嘗不是無奈的「被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