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8月3日)是滙豐控股(005)及恒生銀行(011)公佈業績的日子,近期一眾本地銀行股均受市場關注,升幅顯著。其中,滙控自7月13日低位61元起回升,上周五(7月31日)收報77.1元,累升逾兩成。銀行股造好,令不少相關認購證由價外變為價內。這個現象對投資者來說,有何影響呢?
易受市場供求左右
認股證價格主要由時間值與內在值所組成,而槓桿比率的計法,則是相關資產價格/(認股證價格×換股比率)。換言之,價外證由於沒有內在值,故其槓桿比率理論上較擁有內在值的價內證為大,而深入價內證的槓桿比率理論上就更低了。這或解釋了近期一些認購證由價外變成價內時,槓桿比率亦跟隨下跌的現象。
此情況下,持有高街貨量及價內證的投資者便須特別留意,因為該類認股證價格有機會較受市場供求及氣氛所左右。原因是,高街貨量反映市場力量有機會較大,故此,倘若相關資產走勢逆轉,認股證可能會因市場沽壓增加,而令認股證價格跌幅較理論跌幅更大。
因此,若投資者繼續看好相關資產走勢而又希望利用槓桿效應的話,當認購證變成較價內證時,或可留意其他較貼價證或價外證,以繼續捕捉較大的槓桿機會。同時亦須注意其他影響認股證價格的因素及潛在風險。
麥格理資本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衍生工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