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0內地客買accumulator輸5億聲稱受騙報警 指港法例難予保障

逾10內地客買accumulator輸5億
聲稱受騙報警 指港法例難予保障

【本報訊】10多名來自北京、上海及廣東等地的內地投資者,昨日向金管局投訴遭香港金融機誤導購買accumulator(累積認購股票期權合約)產品,損失近5億港元。有內地投資者昨日又向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報案懷疑受騙。
該一批內地投資者組成的「香港私人銀行受害者聯盟」成員,昨日安排與金管局官員見面。其中在北京任職律師的賴建平說,他和其他受害人,主要是透過相熟朋友,相信香港私人銀行作為投資顧問,購買風險極大及極複雜的金融衍生產品,但卻被銀行誤導是簡單化的打折買股票。他批評有關銀行在合約結束下,擅自買賣客戶證券;受害人都是不懂英文、也看不懂英文格式契約,無法自保。

稱有投資者家破人亡

賴建平說,他和其他受害人都是受到香港多間大銀行欺詐誤導,投資KODA產品,個個落得傾家蕩產,負債纍纍,甚至家破人亡,他自己便最少損失2,000萬元。
他又指本港司法制度,令內地投資者得不到法律保障,遇上投資受騙,還要自掏腰包找錢與財雄勢大的銀行打官司。協助他們的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負責人呂志華透露,相信受害人包括內地官員及機構投資者,損失後只得啞忍,不便出面要求賠償。

立會議員甘乃威昨帶同18名可能不獲賠償的雷曼苦主與金管局官員會面。

18雷曼苦主或不獲賠

另外,18名購買雷曼苦主,擔心被定性為經驗及專業投資者,不會獲得銀行賠償。昨日約見金管局助理總裁李令翔。擔心被銀行定性為結構性投資者的成小姐說,07年受荷蘭銀行職員游說,購買了220萬元迷債,她早前向銀行查詢,指她曾做過五次保本票據及兩次股票掛鈎賣買;73歲的李婆婆,02年起購迷債,前後做過最少五次賣買,兩人都憂慮被界定為經驗投資者。
陪同與會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甘乃威引述會面時,李令翔澄清投資者與銀行進行的保本票據,存款證及定息票據,不算是金管局與銀行達成協議的經驗投資者五次交易內。他認為,協議中仍有很多灰色地帶。民主黨將於明日舉行雷曼苦主大會,本月9日邀請金管局官員出席答問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