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林何許人也?相信在他這次來港之前,香港極少人知道。但他抵港那天,CCTVB的新聞卻以頭條報道。這關乎香港的公眾利益嗎?又或是香港公眾興趣所在嗎?中共中央統戰部甚至中國共產黨,在香港《基本法》中有其法制地位嗎?當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顯而易見是「否」的時候,我們只能承認香港某些傳媒已放棄公眾利益或興趣的新聞基本守則,淪為權力的附庸了。
中共統戰部長來香港,表面目的是要成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杜青林在前晚「和統會」成立晚宴致辭時說,成立這會是「要搭建橋樑」,「宣傳『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推動祖國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若能推動海峽兩岸的統一,那應是97年香港回歸時的事。那時江澤民主席說過,希望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對台灣可起「率先垂範」的作用。但隨着香港民主的倒退,普選越推越遲,特區政府受北京干預、操控越來越明顯,《基本法》的「高度自治」的「高度」也越來越下移,相對於台灣的民主發展,香港的「一國兩制」還有甚麼可以「率先垂範」的呢?台灣民調顯示,接受「一國兩制」在台灣實行的民眾已越來越少,以致中共多年不對台灣提甚麼「率先垂範」了。
近年來,在中共對台的直接交往中,不但不再提武力統一,甚至也不怎麼提和平統一,而代之以兩岸「和平發展」。比如,數天前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向馬英九發出賀電,也是說「由衷期望貴我兩黨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馬英九就以「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覆電回應。馬在簽署日期上,更同時以民國紀元和公元併陳方式呈現,寫上「98(2009)年7月27日」。這就清楚地要突顯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而16字箴言也首先強調「正視現實」。
當前兩岸的形勢很清楚,儘管三通實現,經貿往來交流頻密,但說到政治融合,不要說大陸的專權政治與台灣的民主實現相距十萬八千里,就以香港「一國」先於「兩制」的實踐來說,你再給台灣選民多少經濟利益,他們也會敬謝不敏。縱使香港真正全面落實《基本法》的高度自治,台灣人也不會放棄「主權在民」的實際「獨立」,更何況香港的高度自治已越走越遠呢。
直白說,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對台灣不但不能起「反獨促統」的作用,實際上所起的反而是「反統促獨」的作用。因為台灣人看清楚回歸中國原來是這種德性,豈能不加強「反統促獨」意識呢?
如果說,中共不知道香港「一國兩制」實踐對台灣民意的真正影響,那就太小看中共的調查研究工作了。而從中共近幾年對台的直接交往都不再提香港經驗來看,也說明中共對台灣的情況是掌握的。那麼,為甚麼早不成立而現在才在香港成立「和平統一促進會」呢?
答案是香港和統會的工作對象非在台灣,而是在香港。「和平統一」的口號在香港冠冕堂皇,香港多數人不關心台灣政治局勢,總認為統一是理所當然,連泛民主派也如此。在香港高舉「和平統一」的旗幟,方便於聯繫各界人士,並組織起來,用賈慶林與杜青林的話來說,就是以政協委員為核心,「積極參與香港社會事務」啦。換句話說,和統會將是《基本法》之外的、超越香港現有政治體制的「另一個權力中心」,曹二寶的「第二個權力中心」論和黎桂康的「十點協議」也就名正言順登場了。
香港政協們也急不及待,在與杜青林座談時已指「立法會自我膨脹,勢力越來越大」。顯然「第二權力中心」已不顧《基本法》規定,直接插手香港事務矣。
至於香港和統會,對台灣會有甚麼影響?在習慣「個案思維」的中共掌權者心目中,根本沒有這問題存在。台灣是台灣,香港是香港嘛。因此,在香港高舉「和平統一」,但與台灣直接交往時,仍是只提「和平發展」。香港許多人也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吸納到「和平統一」的統戰網羅中去也。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