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歡迎你 - 林夕

記者歡迎你 - 林夕

如果每天只看幾份大報,久而久之,應該會越看越迷惘,為甚麼從學者、醫生、富豪,到風水師來來去去就只是那幾張臉孔?社會一有大小事發生,未看內文就可以猜到會有哪幾位學者發言,對事件表示憂慮;一有大小八卦,也離不開那幾位風水師出來指指點點。在野無人,這個假象其實也沒甚麼好迷惘。
誰受記者歡迎,誰便會寡頭壟斷了話語權。要記者歡迎,最重要的條件是逢找必覆,有電必回,有問必答,而且要快。這種合作精神一旦建立出合作關係,便是成名的墊腳石。一個無名風水師,只要逢請必到,在出事的名人住所外,指手畫腳,多幾分勤快,多幾個回合,說不定最後比那名人更有名。
自然,記者也不是不懂揀擇的。有些名學者,可能因為發表的意見深入得不明不白,所以不能更出名。記者不明白,不如不寫,記者明白,編輯又怕讀者不明白,讀者該會明白的,又怕沒有興趣。曾聽過一個藝人對記者說:別急,別急,讓我想想說些甚麼可以讓你們有話可引,有差可交,又毋須自曝私隱,皆大歡喜。就是這樣,各得其所,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練就覆機速度及出口皆是現成標題,自然就不會有張愛玲的慨嘆:成名要趁早。嘿,向來高調要比低調容易。只是那些樂於應付疲於發言急於表態的學者,對事件有充份的消化沉澱的時間嗎?為甚麼要自招晨早時事節目主持人的煩惱?他們因在其位而要即時評其政,所有看法,即使一晌間多了另一面觀點,變得更立體,都不方便修正了。難怪,很多黑白都越發分明,很多評論都越發簡明,很多是非都變得非曲即直,很多思考都變得直線,直如一條條出位的標題。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