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寧 內地大學生
今年書展,某藝人推出的小說被讀者發現錯字連篇。在這本百多頁的小書裏,文字部份之少已令人汗顏,出現多達數十處的錯字更讓人大惑不解。這種情況,怎麼可能會出現?這不是盜版書才會有的嗎?
如果你認為書本出現若干錯誤實在是件小事,無關痛癢,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雖然讀者不會要求作者出版的書一定是名留青史之作,但最起碼會要求作者寫的書對得起出錢購買它的讀者,最起碼會要求作者有一個負責任和尊重讀者的態度。一本書錯字連篇,讀者自然會聯想到作者之所以能夠出書,不是因為其博學多才學有所成,有思想有見地,而是自身樣貌或名氣使然。一個連「凡多」與「繁多」、「從新」與「重新」、「肩傍」與「肩膀」都不能分清的作者會是一個好作者,一個對讀者負責、尊重讀者的作者嗎?
錯字連篇當然會被人恥笑,但它損害的豈止是個人的形象?
近年內地頻曝某大學某校長或某教授抄襲別人學術論文的事件。近來則有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在一部學術專著中將蔣介石(ChiangKai-shek)繙譯成「常凱申」。此類笑話在內地學界層出不窮,其直接損害的除了作者個人的聲譽外,對整個學界的權威與信譽更是一種致命的打擊。誰不知道,諸多學術腐敗事件已經使中國學界成為市民揶揄嘲諷的對象,「專家」、「大師」一類的名詞也成了貶義的形容詞,不少人更認為中國學界已經徹底爛掉了。可見,這些平常看似不是十分嚴重的錯誤、小事,釀成的可能就是一場大災難。
假如一個外地人在書展購買了一本錯字連篇的書,他可能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指斥有關人士為何容許在一個已有二十年歷史的書展售賣這種拙劣的書本,把消費者當成「水魚」;他也有可能帶着蔑視的眼光,嘲諷一番:這就是香港啊!在一個文化沙漠裏,出售的書籍有否價值、文字有否錯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名有樣貌,書好賣能獲名得利。在這裏,你無法體會歌德所說的「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之意涵。因為這裏沒有好書,也沒有高尚的人。
舉辦書展,目的是要提升香港的文化氣息、提倡閱讀,向外界展示香港人文的一面。但充斥其中的粗製濫造,不僅破壞了香港的整體形象,而且還會給許多外地讀者留下許多無法抹去的負面印象。
要知道,每年書展都有許多內地同胞,以自由行的名義到書展購買內地無法出版的禁書。而他們的口耳相傳,對香港書展在內地的形象和推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二十年的書展常常被一些如影視處禁止銷售文史著作、o靚模寫真踩場等花邊新聞搶去風頭,一些名家的演講反而被邊緣化,淪為配角,這種現象足夠諷刺、足夠吊詭。若果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不能改變,不能將書展的重心重新聚焦在閱讀上,書展非但不能取得正面的效果,反而會逐漸蠶食這座城市曾經擁有的深厚的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