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成員杜青林來港訪問,左派乘機「告御狀」,指摘香港立法會越來越自我膨脹,影響政府施政,而杜青林回應時則表示會研究強大愛國愛港的力量。在港府展開政制改革諮詢前夕,北京官員及親北京人士的表態,顯示北京始終未改要求立法、司法與行政合作的荒謬心態,在未來立法會及行政長官的選舉上,勢必設置更多障礙。
去年7月,身兼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港時,曾在會見特區管治班子時發表一番引起非議的言論。他表示,特區管治團隊要精誠合作,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機構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當時各界關注的焦點是香港司法獨立會否受影響的問題,而杜青林昨日的表態,則是側重立法與行政的關係,也可能是北京逐步落實習近平指示的一個訊號。
在香港展開政改諮詢之前,北京將在9月舉行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並會有重大的人事變動。近期有關太子黨(中共領導人後代)與團派(曾任職共青團的官員)權鬥的傳聞甚囂塵上,但筆者相信,習近平會循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接班的先例,在四中全會出任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並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接任中共總書記。
其實,不論太子黨主政,或是團派主政,北京對港政策差別不大,甚少機會再出現胡錦濤掌握實權後要香港特首董建華提前離任的情況,除非特首自己再出問題。中央自2003年後一直全力介入香港的政治、經濟運作,可以說是集體負責制,港澳協調小組成員中,組長習近平、副組長廖暉屬太子黨,另一名副組長劉延東及正在香港的杜青林,則屬團派,但他們在香港問題上立場並無分歧。
由於中共建政後一直是一黨專政,習慣於操控政府、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的運作,很容易將特區政府的施政不力歸咎於立法與行政的緊張關係,歸咎於立法會。左派人士指摘立法會權力膨脹,正是投北京之所好,為北京對普選設限提供依據。
立法、行政分權制衡,是民主社會的政治基礎之一。將政府施政無能,歸咎於立法會的掣肘,實在太荒謬。況且,香港立法會議員既受制於《基本法》,不能提出涉及公共開支、政治體制或政府運作的法案,又受制於畸形的分直選、功能組別表決機制,難以修訂政府提出的議案、法案,很多時候是有票無權,只能以為民請命的姿態作出抗爭,何來自我膨脹?
但從澳門第三屆特首選舉過程來看,北京對港、澳政制的穩定與和諧要求越來越高,已到了連假競爭都容不得的地步,所謂「強大愛國愛港力量」,可能不只是在立法會、行政長官選舉期間的強力介入,更可能是政制設計上的限制,令港人爭取早日實現立法會、特首「雙普選」面臨更大困難。
必須指出的是,北京越是推遲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普選、越是限制行政長官參選人的資格、越是設置遴選程序的障礙、越是將選舉變成所謂愛國愛港力量的小圈子遊戲,只會越加削弱行政長官的認受性與權威性,令特首與民意、與民選議員越來越疏離,最終只會傷害香港的發展與社會和諧。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