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Accumulator(累積認購股票期權合約)是一種結構性投資產品,早於04年在本港向大眾投資者推售,這種產品透過運用期權,讓投資者定期以折讓價吸納股票,與一般衍生投資工具最大分別是,accumulator純粹放大回報,並無對冲風險功能。07年港股大牛市時,在私人銀行界極受歡迎,投資者可以以孖展形式購買,放大賺錢幅度,但同時也可放大蝕幅。
風險大 不能中途跳船
最流行的股票accumulator主要與藍籌股或重磅股掛鈎,投資期長達12或18個月,投資者可按折讓價(一般較市價低10%至15%)承接股份。若升穿早前議定的終止價(高出市價約2%至5%),合約自動終止(knockout)。最大風險在於當股價跌穿折讓水平,投資者被逼接雙倍數量股票,不能中途跳船,故被坊間謔稱為「Ikillyoulater」。除與股票掛鈎,也可與外滙、期貨等掛鈎。
本港多間上市企業也有中伏,最經典是中信泰富去年9月因炒燶澳元外滙accumulator虧損155億元。同年10月,市傳有年邁大孖沙蝕入肉激暈入院,多名富豪第二代也傳因accumulator損手。
證監會去年4月統計,當時市面上的accumulator合約價值1,800億元,但因買家不問價掟貨,令港股跌幅遠超外圍。現代美容創辦人曾裕,去年5月入稟法院,指相熟高盛經紀王弘未獲授權自行代她購入accumulator合約,涉及資金1,380萬港元。及至本月初,證監紀律處分王,禁止她重返業界兩年,是本港首宗有基金經理因accumulator遭釘牌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