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審處將表面不露點卻狂騷胸,而牙膏又滴落心口惹人想像嘅寫真集評為第一類讀物,令不少睇過嘅朋友都齊聲話匪夷所思。評級標準僵化,令意識大膽嘅無字圖書輕易過骨,應該係香港至會發生嘅荒謬現象。
在財經事件方面,國家開發銀行象徵式發行10億元2年期人民幣債券,票面年息2.45厘,講到明國家唔包底,亦無抵押品擔保,表面上已經好唔吸引,自揭「瘡疤」嘅目的,明顯係想趕客。咁細Lot嘢,淨係幾間本地保險公司都食得起有餘,唔需要勞師動眾啦,報紙全版廣告唔平㗎。以現時股市及新股之熾熱程度,相信畀多一個開嘅年息都未必有好多人吼啦!閂埋門搞掂更乾手淨腳。最頂癮係唔同配售銀行,竟然可以畀出唔同風險評級。
債券評級慣例上應該由發行人去攞,而且國開行身份特殊,屬國家機關,照道理應與國家評級一致,唔通本地銀行自己對評級機構已失去信心?
提高關卡免秋後算賬
渣打將之評為最高風險嘅F級,與之前評東亞人債無分別,星展畀次高風險,中銀香港評東亞嘅人債為中風險、國開行嘅為低風險,16間配售銀行銷售同一款產品,竟然搞出咁多唔同風險程度評級。
中銀與滙豐既係牽頭又係賬簿管理人,自然對產品較寬容,其他配售行畀出嘅評級,究竟係反映佢哋有幾緊張自己客戶嘅安危,抑或屬於自發性提高關卡,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以賣少啲就做少啲,費事將來又有機會被秋後算賬,所以連阿爺都無面畀?
大家有無發覺,恒生銀行連續兩次都無參與人債銷售,但借孖展谷新股認購卻很積極,究其原因,肯定唔係唔想同阿媽爭生意,而係前者所牽涉行政與銷售人手及利潤空間唔係咁化算,新股得唔得好快知,可以話係單單清,易借易還風險低,長期貸款欠出路,短期貸款亦通殺,當銀行借出100億元孖展,年息2厘,凍資7日,利息回報就有超過380萬元,咁大間銀行,又點止可以借100個億呢!
打開門做生意,好多時就係風險與回報之取捨,邊瓣當造就做邊瓣,係被動地靈活,尤其金管局與證監會根本未在產品銷售程序上有共識,既然難為風險定分界,索性等個場平靜啲再謀定而後動亦未遲。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