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
回歸十二年,香港傳媒生態急劇轉變,朝北看的幅度與速度令人側目。亞視變成中央十台,無綫化身CCTVB,部份印刷媒體成了政府的御用宣傳機器。惟獨香港電台這個既是政府部門,又身負公共廣播重任的傳媒機構,不懼壓力,不畏權勢,在狹縫中仍然堅守傳媒崗位和新聞原則,贏得同行的敬重市民的掌聲。《鏗鏘集》〈六四二十年〉的專題,擲地有聲,《議事論事》的「六四」報道,惹來極左狂批……正因如此,香港電台成了當權者的眼中釘,他們不敢明目張膽的把港台殺掉,卻用各種下三濫手段,把港台置於一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狀態,讓港台在不知不覺間失掉應有的作用和角色,然後慢慢死於無形。
這種說法,一點都沒有誇張。○六年政府委任以黃應士為首的委員會檢討公共廣播政策,○七年委員會向政府提交報告,○八年按計劃發表的諮詢文件,卻因曾蔭權一句「沒有人急於檢討」而緊急叫停,搞得主事官員馬時亨和老友鄭經翰人仰馬翻。從此,香港電台長期被雪藏在零下二十度的冰櫃內,節目製作播出表面一切如常,但長遠的規劃和發展,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港台的部門職系,有三百多名公務員,另有三百多名需要年年簽約的合約員工。港台已經沒有聘請公務員多時了,合約員工的數目,已逐漸超越公務員。根據政府政策,合約員工除了要年年續約,更沒職可升,無薪可加,完全沒有前途可言。傳媒工作,由新人變成慢慢上手,非得三至五年不可。合約員工捱了三、五年,逐漸成熟了,但卻看不到任何前景,變得意興闌珊,他們要組織家庭結婚生子,經濟壓力越來越大,逼得一個一個的離去。重新招聘,又來一批從頭訓練的新人。
港台的資深公務員工已進入退休潮,未來三、五年,將會一個又一個的離開。傳媒機構最寶貴的資產是人才,經驗豐富的一批走了,新人又無法接上,港台將出現無法補救的人才斷層,不但優良的製作技巧無法延續,那份不懼壓力不畏權勢的骨氣,也無法承傳。再過三、五年,港台徹底被換血了,文化徹底被摧毀了,港台徹底「被自殺」了,也徹底被御用化和被喉舌化了,公共廣播不廣播,已經變成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近三百位香港電台員工上街示威,環繞廣播道打着橫幅舉起紙牌遊行一圈,叫着「我要陽光!不要陰乾!」的口號。他們當中,有前景未明需要每年續約的合約員工,還有不少是行將退休的公務員高層,他們的「利益」不盡相同,但卻上下一心,行動一致,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痛心的,是這個老牌公共廣播機構,隨着資深的退休離去,軀殼還可能倖存,但港台精神,將徹底被摧毀。
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港台,不是權貴御用的工具,不是政府的宣傳機器,而是香港市民的寶貴資產。當港台不再港台,RTHK的招牌黯然變色,港台成了一個毫無承擔的傳媒機構,損失的,不是員工,而是七百萬還有盼望的香港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