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俊
自由撰稿人
習慣使人麻木。這是過去三十年香港電視業發展的最佳寫照。尤其是全港只有兩個免費電視台,其中一個更已稱霸多年的時候,更是如此。因此,即使在廣管局的「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中期檢討公聽會」中,不少市民、學者均批評無綫壟斷,其總經理依然氣定神閒。因為這些行為根本無損其地位,它依然穩如泰山。如此,我們必須了解香港電視業(主要是無綫)的特徵,才能破解現時的困局。
看電視為了共同話題
香港免費電視的觀眾數量正在萎縮。由七八十年代香港五百多萬人口中有三百多萬電視觀眾,到今天受歡迎劇集收看人數只有兩百多萬。不過,無綫電視所佔的百分比卻越來越大,根據其業績公佈,翡翠台的收視百分比佔全港觀眾由○一年的百分之七十七上升至○八年中的百分之八十六。原因?是因為電視觀眾大多是中老年人。現時大部份中老年人所能選擇的娛樂不多(尤其是基層人士),因此電視成為他們的最佳娛樂。更重要的是,他們曾經經歷電視界的黃金歲月,因此對電視最有感情。無怪乎近年無綫劇集的主要角色往往不是小生花旦,而是上了年紀的演員。因為他們最能勾起這些觀眾往日的回憶。
一代電視鬼才甘國亮談及免費電視問題時有言:「在電視史上,沒有一個品種像華人般把電視劇當飯食,日日食……食得咁多,整件事就不再重要。」他所講的,正是本文開首的慣性。基於免費電視就如免費午餐一樣,食之不厭,久而久之,就變成非無綫不可的情況。即使明知節目質素下降,也只是罵兩句便繼續收看。而這種慣性甚至有一種「社交化」的趨勢,即觀眾看電視並非為了娛樂,而只是和他人有共同話題。昨日那一集男主角怎樣可笑,劇情如何錯漏百出……其作用不過是「吹水」,電視劇本身對觀眾毫無意義。
在公聽會中,無綫以至亞視之所以引起眾怒,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斷自我審查,甚至有人戲稱他們是「中央台」。無他,全港只有兩間免費電視台,又有超過八成觀眾收看,自然成為施壓對象。在○八奧運、六四、七一等政治新聞,港人總算見識到一間與他們成長的電視台的退縮和墮落。可惜,病徵已經如此表面化,成為這個和諧社會的一分子,只是時間問題。
有人在網上撰文問在睇電視這件事上,港人是否有選擇?答案當然是有,收費電視多的是,只是港人食免費午餐食久了,對於要收費的東西出現抗拒。殊不知這份免費午餐越來越像垃圾食物,食之對身體有害,甚至荼毒心靈。可喜的是今日互聯網發達,成為新興媒體,其民意力量連電視台也不能忽視(Laughing哥復活事件)。在此,希望港人能夠破除收費與免費電視的迷思,以及善用新興媒體力量,改善現時電視業一間獨大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