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者經常因關節痛或骨質疏鬆跌倒骨折入院,大埔那打素醫院(圖)將骨科服務伸延到社區,與地區團體合作,在區內識別高危跌倒或有骨科毛病的病人,每月在外展門診為他們診治,並為已出院病人提供院後服務,試行後減少病人入急症室及再次入院的比率。
部份轉介物理治療
該院矯形及創傷科顧問醫生羅尚尉表示,老人骨科外展及防跌計劃在兩年前推行,與區內的救世軍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合作,社工一方面會在社區及早找出一些有潛在跌倒風險的高危長者,也會探訪出院後的病人,每年兩次。
骨科醫生每月一次到中心開設外展門診,跟進病人情況,每次可診治6至8人。
至今已超過80名長者接受服務,七成人轉介到日間康復中心接受物理或職業治療;羅尚尉分析首40多名接受服務的病人,與沒有接受服務的長者比較,發現病人入急症室比率只有14%,對照組高逾一倍達38%;研究期間只有1名病人要再入院,對照組則有4人,顯示此計劃能減少長者到急症室求診及再入院比率。
蕭婆婆是高危的長者之一,其肩周痛及腰痛已十多年,看過西醫又試過針灸也無效,曾在家中跌倒,幸無骨折。在社工轉介下接受外展門診,再接受物理治療,病情已大有改善,「我以前唔行得,睇私家醫生又唔得,成個人好失落,以為下半生就咁殘廢唔郁得,好彩呢度啲姑娘教我做運動,家沙包都踢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