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清早5時半,天空剛剛泛起魚肚白不久,路上仍是半明半暗。首班44A專線小巴載着16名男女乘客,他們都是正要上班的打工仔,大部份人如常在座位上打瞌睡,爭取在幾十分鐘的車程中小睡片刻……突然,小巴狂撼貨櫃車車尾,之後車頭着火焚燒,就在這消防員抵達前的生死10分鐘,重傷被夾座椅中的乘客不禁驚叫:「車頭大火會唔會燒過嚟㗎?消防員點解仲未到呀!今次死梗喇!」
記者:梁偉權 羅日昇 梁維建
元朗公路專線小巴撞車之後,由於警方收到的報案電話沒有說清楚事發地點,令警車和消防車走了寃枉路,部份記者比救援人員早到現場。當時只見一個個傷者坐在路邊痛苦呻吟,之後便是毀爛不堪的專線小巴映入眼簾。黑暗的車廂內一片凌亂,座椅扭曲變形,車上盡是血流披面、動彈不得乘客,司機更已貌如死人。
呼救聲此起彼落
低沉的呻吟聲、急促的呼吸聲,歇斯底里的呼喊聲此起彼落,每當乘客無力再哭叫時,車廂內於數秒間頓變死寂,這種強烈對比,實在教人心寒。記者走近小巴旁邊時,一名滿面鮮血被困的傷者呻吟着說:「我隻手無力喇,我隻手真係無力喇,可唔可以扶一扶我呀?」但由於他被夾車內,記者無能為力,惟有安慰他說:「消防員好快嚟㗎喇,你支持住呀!」剛安撫過男乘客,又聽到一名女乘客呼叫:「可唔可以扶我出嚟,好痛好辛苦,我出唔到嚟呀,唔該你吖!」另一邊廂又有乘客懇求代為尋找眼鏡。
未幾,小巴車頭突然冒煙,車上有人大喊:「着火呀!」車頭火光熊熊,火勢直撲司機,待救的乘客更為驚惶,記者心急如焚,欲救無從。
這驚心動魄的10分鐘,終由趕至的警員和消防員解圍,記者即時大叫:「攞滅火筒呀!」消防員首先擊破車窗,不消一分鐘合力用滅火筒及開喉迅速將火救熄,並陸續將被困乘客救出,在場採訪的記者才稍鬆一口氣。
傷者中命懸一線的27歲姓葉港鐵職員,接受近5小時的手術後被安排入住深切治療部。港鐵發言人表示,已派員到醫院陪伴傷者家人及了解情況,希望傷者盡快康復。
「唔知發生乜事」
另一名留醫的42歲姓陳女乘客,事發時與姓黃丈夫一同乘搭肇事小巴上班。黃先生腳部幸僅受輕傷縫針,他經治理後趕往探望妻子。他表示,近兩年均與妻子乘搭肇事小巴路線頭班車上班,乘客都是熟口熟面,「除咗星期一,幾乎日日都係呢個司機揸嘅!」黃指肇事司機平日駕駛穩定,「唔知佢今日發生乜事!」
3死14傷車禍示意圖
1)肇事專線小巴沿限速80公里的元朗公路上天橋,有乘客看到車速顯示器出現90公里字樣
2)小巴司機疑不察覺前面貨櫃車減速,失事狂插貨櫃車車尾
3)貨櫃車司機從倒後鏡看到小巴撞向其車尾,當時他的車速為50公里
4)小巴車頭嚴重損毀,司機與後面多排座位壓在一起,全車死傷枕藉
5)小巴車頭起火,司機屍體被焚燒。消防員趕至救火救人,車禍共釀3死14傷
專家之言
撞擊力高達7.1噸
對於肇事專線小巴司機上斜路時,疑判斷錯誤猛撼貨櫃車尾意外,香港駕駛學院營運發展總主任鍾錦雄,不排除有人跟車太貼所致。他指,重型車輛上斜時車速會驟降,司機駕車跟着行駛時,應保持四秒行車距離,確保安全。
應保持四秒行車距離
鍾錦雄稱,一般來說,司機在視線沒有受阻及乾爽的路面行駛時,至少與前車保持兩秒行車距離。不過,如果跟着貨櫃車及密斗貨車,司機的視線受阻,若駕駛時精神不集中,很容易會出事,「呢個情況下,兩秒係唔夠嘅,需要有四秒行車距離。」
他解釋,貨櫃車等重型車,機械設計以扭力為主,上斜速度較慢,尤其貨櫃車是棍波車,「上斜路唔夠力,由高波轉番低波,過程係要幾秒時間,架車幾乎停低落嚟。」今次出事的小巴司機估計錯誤,應該預留由高波轉低波時間。
肇事的石油氣小巴,車禍後冒煙着火焚燒,受傷被困車廂的乘客險被燒死。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稱,小巴撞車後氣喉斷裂,有小量石油氣會溢出,但安全氣閥會鎖上,阻止石油氣外洩,今次小巴着火相信是電線短路所致。他認為,若安全氣閥失靈,同時石油氣缸猛烈燃燒,才有可能發生大爆炸。即使小巴沒超速、貨櫃車無超載,以當時兩車車速及載重計算,撞車時產生的撞擊力已高達7.1噸,非常厲害。
坐在第三排較為安全
他說,一般而言,小巴司機位後第三排雙座位及第三排旁邊單座位,當發生意外時乘客會較安全。因為「小巴撞到前車,有第一及第二排頂住,俾後面嘅車撞到,又有後排頂着。」但他強調,乘客須扣上安全帶,「冇戴安全帶,任何座位都有危險。」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