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內地歷史劇,隨時看到古今兩忘。
這些以「舊封建萬惡時代」為背景的故事,當然少不了貪腐的情節,無論怎麼寫,都難逃以古喻今的餘韻。於是,編劇的用心就曖昧得大有玩味之處。
《乾隆王朝》裏寫到乾隆深知所倚重的各省巡撫幾乎盡是貪官,痛心疾首,編劇花了頗多筆墨寫乾隆的糾結,吐出了「把這些官全都罷了,一下子從哪裏找那麼多能辦事的人來撐住局面」的兩難。這,是寫出了今朝的實況,還是代今上吐吐苦衷、找個說法?和珅要籌款,忽然想起地方官貪得肥出了油,比京官容易下手,這,又是否想寫有些潛規則是不以帝制君主立憲共和為轉移?
《康熙王朝》以至明清任何一朝,寫治水的官員不顧百姓死活,在水災中悶聲大發財,編劇的一支筆,是想成為一面鏡,還是變成一把刀?至於《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那個執於上疏上訪的海瑞,常常為徐階高拱倒嚴嵩一夥添煩,破壞了他們設定的大局;而嘉靖竟然對海瑞說,俗流與清流都不能廢,意即不貪便不能作實事的循吏比清貧的清官更能保住大局的平衡。這,是說給海瑞的繼承人聽,還是當下重要講話的潛台詞?
另外一批說得熟爛如套語的對白,來自直臣之口的甚麼君為輕民為重、民怨不疏,就會造反、不顧民不聊生,皇上就如睡在柴堆上,隨時失天下之類……這,是綿裏藏針,還是已經大手筆到該替編劇的下場揑冷汗?
當然最經典的還看《走向共和》,最後一段孫中山的獨白,對真假共和的論辯、共和路如蜀道難行的嘆息,是合該播道中途給腰斬的。歷史在醬缸中簡單地重複的況味,濃烈得讓人不知不覺眼眶濕了,不知何世,不辨何年。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