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筆者提及,亞洲的經濟前景比較樂觀,有別於美國直至年底最多也只可能錄得緩慢的增長,甚至仍難以擺脫衰退陰霾,加上通脹上升的風險增加,可能導致股市升勢難獲穩固支持,而股市於樂觀的情緒下,容易忽略潛在風險,延緩反映負面因素。
背靠中國 港台佔優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5月份報告預測,由美國蔓延的全球經濟收縮,將令亞洲今年的經濟增長,從去年的5.1%放緩至1.3%,但估計GDP到2010年將回升至4.3%。亞洲區的經濟增長展望在新興市場之中雖然較佳,但整體亞股今年的表現只算中規中矩,回報落後於拉美地區但優於東歐股市。
至於亞洲股市表現出現分歧,似乎正反映經濟在外圍衝擊下,各自經濟體質的強弱及增幅所受的影響。中國及印度因分別有政府鼓勵投資及內需支持,故經濟仍得以保持較快增長,其股市今年以來表現亦最佳。
對出口貿易依存度較高的開放型經濟體如新加坡,其經濟表現反映全球需求的變化,雖然次季GDP增幅顯示新加坡經濟已走出谷底,但仍按年收縮3.7%;而韓國於今年首季度,出口對GDP的貢獻仍近45%,因此兩地股市今年雙雙落後於區內。
同屬外向型經濟的台灣及香港,今年全年經濟雖亦可能錄得負增長,但中國因素令其股市獲得支持。
整體而言,亞洲區的基本因素將持續改善,各地政府推出財政刺激方案,加上通脹壓力大減,令貨幣政策的靈活性較大,而企業生產成本下降,亦有利亞洲經濟率先復蘇。即使亞洲大部份地區仍錄得低通脹,甚至負通脹率,但充裕的流動性支持及央行減息,資產價格已回升,並令未來的通脹預期升溫。
此前商品價格下跌,政府伺機推動天然資源包括能源等的定價機制改革,令升幅最大的原材料及能源業盈利仍有改善空間。
內需行業 前景向好
近日外部需求有回暖迹象,數據顯示出口增長跌幅收窄及進口持續改善。未來亞洲區增長有賴經濟結構轉型,由內需取代對外過份的依賴。中國的復蘇目前仍由投資驅動,而提振消費為其長遠目標,因此提升人民收入及改善社會褔利乃首要條件之一,暫時對亞洲出口需求的支撐未必能發揮最大的幫助,故短期內亞洲區出口增長仍依賴OECD國家的需求及消費回升,存在不明朗因素。
以現時亞股(除日本外)估值已升至20倍,接近07年底水平,亦高於其他新興市場,因此調整風險亦將增加,雖將繼續反映經濟狀況的改善,卻難免受外圍拖累及周期性盈利的波動。目前除受惠於政策的行業外,具內需主題的行業及經濟體將較為吸引。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