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煲電視劇會令人上癮,是被動的吸收,會麻痹了思考,那不妨參考我這個怪胎的煲劇法。
我習慣了看歷史劇的時候,旁邊放着一部手提電腦傍身。
比如看電視劇《張居正傳》,看到張居正與其前上司後政敵高拱的恩恩怨怨,唐國強把張居正演得好到過了火;所耐煩劇,所知進退,如何會惹得身後舉家淒涼?不合理哪。於是想起高拱在臨終前寫下的《病榻遺言》,力數張居正罪狀,寫得咬牙切齒。這時忍不住便把劇集腰斬,即時上網重溫那洋洋萬言散發的怨氣,閱罷,再把光碟倒帶到唐國強跟高拱泯恩仇一幕。這個把歷史小說、歷史劇、正野史交叉對比的遊戲,真讓我玩得樂此不疲。
許許多多這些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千秋功過本來就是任由後人評說,都只是一家之言,看劇中途看書上網,不是為了在小說家編劇家塑造的場面與文字資料間比對誰真誰假,而是在這場跨媒體的玩意中,感受歷史是如何寫成的,所謂身前身後名,又是如此的無所謂。
《明史》中的張居正只得一個平面的掃描,熊召政筆下的張居正是一個生不逢時改革家的面目,唐國強的張居正是個有血有肉的大好人,沒有給張重用過的海瑞說張工於謀國拙於謀身,梁啟超則說明朝只有張堪稱政治家,那,張居正跋扈僭越貪污的說法又該如何看?到最後,誰的說法有理可信並不重要,揣度誰出於甚麼價值觀甚麼心態甚麼需要,得出這不同的說法,才是有趣之至。
沒有歷史劇把歷史人物任意褒貶,如何讓這些思考變得立體有趣?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