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看戲看劇 - 林夕

看書看戲看劇 - 林夕

曾蔭權在書展開幕禮道:「看書比看電視劇看電影更能刺激思考。」
很多名人被抬上以閱讀為主題的訪問時,到了詞窮處,大多表示習慣從電影擷取精神糧食。何以故?鼓勵讀書風氣成風,有頭有臉的人,如何有面目承認從不看書?在講不出正在看甚麼書的關頭,就用電影做擋箭牌,好歹也是政府動用了三億公帑支持的文化產業。不過,經特首這麼一說,光憑電影養心,又好像變成不甚思考的觀眾,比讀者彷彿低了一個層次。
看書比觀影更能引發思考,是聽過這說法。這說法能成立,是因為在書中看出絕妙處,可手倦拋書思慮繁,還是文字比光影聲色更有思想性?用鏡頭說故事、展現人間世,難道就不能為觀眾帶來反思?用文字建構的人情道理,又必然是速食餐,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思想養份?
個人經驗所得,翻一下書,確常有霎時腦活神通之功,追看完一套再有意義的長劇,腦筋轉數會暫時慢下來,不能即時就位幹用腦之活。但那些電影劇集也不曾辜負過我,那些聲與影會慢慢反芻發酵,可思可考。說到底,樹與林同在,書與影視無差,差別在於看甚麼書甚麼電影甚麼人看又怎麼個看法。看錢穆的《人生十論》,是邊看邊想,看完屏幕中臉與臉之間十幅不落文字的表情合縱連橫,也會不思量自難忘,若看出了人情練達,皆是文章。
清末讀書人張潮說得好:「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電影當然亦書也。要讓腦震盪,還得看那個腦有沒有安裝震動的軟件,敏感度又能探測到多少震盪力。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