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櫻 自由撰稿人
一個由貿發局舉辦的書展,其文化氣息之「濃厚」,其實不問可知。
香港書展的本質,是一個散貨場:美其名百川滙流,廣納多元,實質是劣質氾濫,唯利是圖。
對於本地藝人而言,寫書既是廣開財路,也是感性包裝,表面敞開心扉,實則爆料揭秘。為了趕緊在書展前上架,人人急急悲秋呻吟,文字傾倒,接着每五個字落十幅圖,尾聲寫下幾句罐頭式鼓勵說話,便火速送到。封面另加筆者大名一揮,大賣無難度──難為好幾棵樹木,又成了讓人氣長燒長旺的薪木。
盈利掛帥 人流主導
今年書展承接o靚模巨浪,場地寫真橫陳,令入場人士血脈沸騰,社會鬧哄紛紛。以商業角度而言,書展引入寫真,既為o靚模推波助瀾,又能緊貼時代脈搏,對雙方都名利雙收,絕對是天掉下來的好噱頭。一個商貿機構包辦的書展,盈利掛帥,人流主導,數字當然就是一切。就算偶辦一些名家心得分享會或作品推介會,書展始終離不開掃貨、散貨、清貨、新書搶閘,舊書促銷。祈望書展可以沾點書卷筆墨,推動閱讀文化,不過是社會部份人士一廂情願的妄想。
盲跟潮流 不理好醜
書展真正推動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一個買書的商業行為。它鼓勵不了市民公眾熱衷閱讀文字,卻煽動着一幫本來濫竽充數、甚至目不識丁的所謂才子才女胡亂拼湊,為出新書強說愁(甚至請槍手),才情虛構,體會膚淺。當一個書展的書要淪落至以圖為主,而文字卻幾近凋零絕迹,或質素低劣之時,書展就正式為娛樂圈騎劫、淪為曝光上位的人氣戰場;展銷的書本,就不過是萬樣人氣商品之一員。稍為有點價值或省思的認真作品,反而變成格格不入、曲高和寡的異類。
一個真正崇尚閱讀文化書展,不該是一個人馬沓沓、人書爭路的鬧墟。它更不該是一個只容別人去買書,卻無法品書、賞書、論書的場合。展出的書,雅俗共賞之餘,對文字、圖像的水準與信息,亦該有一定的尊重、承擔和追求。一語貫之,只要舉辦人士自問對閱讀有所尊重,對文化有點承擔,書展就該朝着「不問人氣,首重文風;啟智為主,收益為次」的知識盛會,發揮其社會功能。當中包括為社會滙聚及推介各地及歷代優質讀物,讓愛書人能夠閒適自若地發掘好書、欣賞好書、暢論好書、分享好書。真正愛書的人,都望書展可以為荒漠開出一口清泉,而非盲跟潮流不理好醜,任沙漠上捲起的沙塵暴,覆蓋僅存綠洲;否則,與其沽名釣譽,倒不如易名「香港書攤」,索性不邀甚麼湖南佛教出版社強裝學術,多開幾個魚蛋燒賣雪糕檔,加開幾場偶像勁歌熱舞遊戲節目,會展大笪地立刻上馬,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