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針對空氣污染及改善空氣質素的《空氣質素指標檢討》諮詢文件昨日出台,環境局一口氣提出多達19項改善空氣措施,包括增加本地天然氣發電比率,提前更換污染嚴重的舊式車輛,以及縮減巴士班次等;市民呼吸清新空氣,要有心理準備付出增加電費20%及巴士車費15%等代價。不過,地球之友批評,政府在諮詢文件中完全沒有提及時間表,實在難以接受。
記者:蔡建豪 陳渭茵
環境局在諮詢文件中提出的19項改善空氣質素措施,主要分為排放上限及管制、交通管理、基建發展及規劃,以及提高能源效益四方面。部份措施如推動環保車輛等已在逐步推行中,估計其中以增加天然氣發電及提前更換污染嚴重的巴士車隊兩項,涉及民生因素,市民的爭議最大。
電費加20% 車費加15%
發電是本港最大的污染源,天然氣是較煤清潔的發電燃料,諮詢文件中建議,將本地發電燃料組合中天然氣的比例,由目前的28%逐步增加至50%或以上,直接效益是大幅減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懸浮粒子等污染物排放量。不過,天然氣成本較高,加上需要增置燃氣發電機組,初步估計電費較現時水平,至少分階段上升20%。
另兩項涉及影響民生的改善措施,是提前更換污染嚴重的歐盟II期或以前的巴士,以及重整現時的巴士路線。諮詢文件中提到,如在2014年年底前淘汰所有歐盟II期或以前的專營巴士,將令巴士車費提高15%。在重整巴士路線時,文件亦建議將巴士班次減少約10%,無可避免對市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諮詢文件中未有提到落實各項措施的執行時間表。環境局消息指,如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最快要到2013年才可確保有足夠氣源,配合燃氣機組投產,起步點最快也要在2013年;同樣,縮短巴士使用年期也非短時間可達的目標,一籃子措施是一幅5至10年的藍圖。政府也希望透過長達四個月的諮詢期,了解市民是否願意為清新空氣付出代價。
邱騰華:效益高於成本
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承認,估計本港每年需付出5.96億元社會成本,卻可收回12.28億元效益,當中包括每年減少4,200次入院,以及每名港人壽命平均延長一個月。
九巴、新巴及城巴發言人表示,需詳細研究政府提出的建議,三間巴士公司共有逾4,000架歐盟II期車輛,佔車隊總數70%以上。
19項改善空氣質素措施
排放上限及管制
‧天然氣發電比例由28%增至50%,電費分階段升20%
‧提早淘汰污染嚴重車輛,巴士車費最少加15%
‧取締歐盟III期商業柴油車
‧引入電動車等環保車
‧本地船隻使用超低硫柴油
‧本地船隻採取脫硝裝置
‧採用電氣化空運地勤支援設備
‧管制非道路使用車輛的廢氣排放
‧加強管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交通管理
‧在中環等旺區設立低排放區
‧設立不准車輛進入區/行人專用區
‧重整巴士路線,將巴士班次減少約10%
基建發展及規劃
‧擴展鐵路網絡
‧連接主要公共交通樞紐的單車徑網絡
提高能源效益
‧強制實施《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
‧設立家用電器能源效益標準
‧採用發光二極管作街道照明
‧推廣植樹及綠化屋頂
‧在啟德發展區設區域供冷系統
資料來源:環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