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國際形象、爭奪國際話語權,中國啟動國際公關戰略,計劃一擲千金,投資450億(人民幣.下同)加強對海外的宣傳,包括中央電視台增加外語頻道、《環球時報》發行英文版、擬仿效半島電視台成立中國版CNN等。但有中國學者認為,此舉只會徒增笑柄,無助改善國家形象。
內地著名傳播學者畢研韜撰文透露,中國將投資450億元,展開對海外的宣傳戰略。但他認為,此舉除了浪費國家巨額資金、肥了某些國營媒體外,對國家形象的改善不會有多大幫助,甚至是徒增笑料而已。
畢研韜坦言,如果中國的新聞制度和新聞理念不能與時俱進,這450億元的投資很可能成為令人痛心的高額學費,成為貽笑大方的歷史笑料。
中國媒體公信力太低
文章指,中國媒體的內傷是公信力太低,其主要原因是混淆了新聞與宣傳,要提升它們在海內外的公信力,必須給予新聞媒體更大的獨立性。在國際舞台上,中國的媒體不是宣傳部,也不是外交部,「媒體的職能是及時客觀地反映事態全貌,而絕非是『維護』國家利益。雖然很多數人對此難以理解,也無法接受,但這是中國媒體的唯一出路。」
如果中國傳播媒體的現狀持續下去,中國的媒體就只能是國家的傳聲筒,在國際社會的可信度和影響力將無從談起。中國只有有效提升對國際認知的影響力度,國際形象才會得到有效改善。過度強調「國際反華勢力」是一種虛妄,而無視其存在同樣是一種虛妄。
西方國家看法不會變
而鳳凰博客的顏昌海說,「如果不尊重媒體的傳播規律,不考慮受眾的需求心理……,不和國際傳播體系接軌,雖然中國政府『不差錢』(即不缺錢),但即使投入10個450億元,也只能是自娛自樂,到時候回頭一看,錢打了水漂,而中國的國際軟實力照例無力。」
香港政治評論員林和立對本報表示,中國的做法很合乎邏輯。當前,中國國力的逐步提升,在國際間已引發「中國威脅論」。中國正趁金融海嘯難得的機會,在世界推廣其中國模式(即中國毋須西方式民主,經濟也能取得高速發展)。但他認為,這對熟悉中國政權的西方國家而言,不會因此改變對中國政府的看法。
多維新聞網/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