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今天早上大概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抬頭望天,希望一睹日全食這個有趣的天文現象;香港雖然位置稍偏,但也有不少發燒友及市民做好準備欣賞日偏食。
日全食的天文現象無疑難得一見,但要數天文奇觀,誰也比不上太陽神八號(Apollo8)的三位太空人好運。一九六八年,太陽神八號進行繞月飛行,為將來登月做準備。太空船在月球軌迹繞到第四次時,他們從月球的後方上升,首次親眼目睹地球像日出一樣從月球表面升起的奇景,首次看到獨一無二的蔚藍星球緩緩上升。地球上的電視觀眾也能看到這一幕,可惜只有黑白的畫面。跟從古至今不知多少人看過的日全食相比,太陽神八號的幾位太空人的經驗實在前無古人,後少來者。
沒有甘迺迪總統大手筆的太空探險計劃,沒有龐大的資金及技術支援,太陽神八號的幾位太空人固然沒有這份千古未見的經歷,杭思朗等幾位太空人更不可能在四十年前登陸月球,成為踏足地球以外星體的幸運兒。正因為太空探索、探險的經驗難得,幾位太空人不約而同呼籲政府及人民拿出勇氣及決心,開展更具野心的太空計劃,包括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
杭思朗等太空人當然是一片苦心,但希望美國政府或其他政府開展登陸火星這樣的太空探險計劃只怕有點不切實際。
以往的歷險、探索計劃比較簡單,探險家只要願意以身犯險及得到一點財政支持(個別君主或貴族支持)就能成事。一九五三年冒險家及攀山專家EdmundHillary成為首個登上額菲爾士峯的人(當時最接近太空的人)。他靠的只是個人的毅力、體力、決心及少量裝備。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比較麻煩,他的船隊要得到西班牙女皇Isabella支持才能成行。
太空探險卻複雜及昂貴得多。這樣的計劃不單要有大量及持續不斷的財力支持,更需要有頂尖的科研人才、軍事實力、工業實力配合才可能成事。當然,還需要有能把許多不同的力量糅合在一起的政治需要及決心。
蘇聯能在五十年代搶先把人類送上太空,靠的就是跟美國爭霸的政治決心及決定。甘迺迪總統能成功推動登月計劃,在太空競賽反超前,靠的也是挑起美國人想打敗蘇聯的情緒。
到現在美國已獨霸天下,新興的中國在太空競賽還遠遠落後,美國人怎麼會願意再花大筆金錢、大量資源遠征火星呢?更何況美國人對外太空的亢奮已大半透過電影、電子遊戲滿足了,他們透過螢幕可以用光速迅間由Naboo星飛到DeathStar。相比之下,要花幾個月才能飛到的火星還有甚麼值得興奮呢?怎麼還能說服他們花上幾百億美元呢?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