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文見報後,收到多位讀者的email詢問,筆者因前日趕着於限期前交稿,寫得不夠詳細,今日略作補充。
昨日談到,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吸納銀行股的最佳時刻,應該是在經濟衰退仍未過去,但快將結束時。由於在早前金融海嘯,歐美地區的銀行業務所受的冲擊較大,反而一眾內銀股在金融海嘯中所受的影響相對輕微。故當美國經濟一旦真正復蘇,則內銀股的受惠程度,相信不及業務遍佈歐美的金融股。
所以假若欲博美國經濟復蘇概念,便應考慮一些在歐美也有一定業務的銀行股,而在本港上市的股份中,滙控(005)便是其中一間在歐美擁有龐大業務的銀行,相信美國經濟復蘇對其幫助頗大。
日前翻閱個別外資大行就滙控的研究報告時,察覺滙控會否衝上80、90元,又或再度下試50多元水平,其中一個主要因素便是美國的經濟衰退是否如市場預期般快將完結!假若你認同美國經濟學家魯賓尼的預期,美國經濟衰退可望提前在年底完結,則不妨待稍後滙控的股價略為回順時吸納。
另一方面,仍記得上月在投資研討會中,有些朋友問:「滙控為何成日都唔升?」筆者當時指出,美國幾間大銀行股都未升,滙控又怎能率先偷步?
附圖是滙控、JPMorgan及高盛這3間大型金融股由3月16日至今的走勢表現。從圖中可見,這3股在過去4個多月的升跌步伐可謂大致同步,只是幅度略為不同而已。故相信隨着一眾美國的金融股公佈不俗的業績後,股價進一步上揚時,有望帶動大笨象跳跳舞。
內銀股受惠新股活動
內銀股方面,雖然美國經濟復蘇,其受惠程度可能不及歐美銀行股,但近期內地股市重啟新股上市活動,對一眾內地銀行股的盈利有頗大利好作用,尤其是那些收費性收入較高的內銀股。在過往國內新股上市集資高峯期,由證券業務而來的存款會大為增加,這方面的成本相對較低,有助增加銀行的利息收入。
隨着國內股市再度活躍,有助增加國內銀行的收費性收入,尤其是在本年初開始,國內的基金發行數量再度增加,這對內銀股的收費性收入有頗大幫助。
此外,筆者察覺,近期多間巨型內銀股在拓展收費性收入業務也頗為積極進取,故在收費性收入的增幅亦逐步提升。由於過往某中型內銀股在非利息收入業務方面有不俗表現,故獲得較高估值(如PE及PB等),但隨着兩間巨型內銀股積極擴展這方面的業務,相信有助調高他們的估值。所以短期不妨留意內銀股在收費性收入方面之演變。
申報:作者目前持有滙控(005)及相關衍生工具。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