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一些內部組織細胞,可以自控修復時間和大小,適可而止。例如手術割去部份的肝,剩下來殘部慢慢生長,至原來大小差不多了,自動停止。
但皮肉卻比較任性妄為。割破的傷口雖亦靠自力癒合,不過若組織過度活躍,一似停不下來,收不了口的頑童,便會在那道口子上生出「贅肉」來。
「贅」即累贅、多餘。「墳起」之肉芽,由皮肉萌發,蓋在癒合部位,相當難看,必須除之而後快。
還有生長過份的「瘢」,指疤痕,演變為「蟹狀腫」。顏色較深,也帶點固執、硬朗、霸道。你無法擺脫,嘗試撕掉?糟了,傷口更大繼續增生,一代比一代醜陋,猙獰。有時傷早已好了,人也復元了,就那個疤,時刻提醒你慘痛的過去與未來。
既說蟹狀,還腫起來,那麼對身體有沒有影響?原來它無害,亦無毒,只是遺留下來的噩夢有礙觀瞻,亦無奈。
世上有些落後的黑種民族,對「瘢」極感興趣,還故意在面頰和身體各見光部位切切割割,再揉進雜物,以期疙瘩快高長大,成為斑駁威猛多多益善的裝飾,比刺青更加立體。
誰說它們多餘?榮升族中「帥哥美女」,驕傲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