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星期五 - 陶傑

天天星期五 - 陶傑

前殖民地英國高官過境,敍舊的時候,暢論今日特區這個無法管治的爛攤。
前宗主國撤出前,把香港一干中環精英和政務官慣壞,明明是執行白人決策的菲傭人才,偏讓他們享受高薪,包裝成「全世界第一流管治隊伍」,塞給中國,不太道德。就像從前廣州西關的富宅,新進門的姨太太想加害早死的那個前妻的兒子,也故意放縱他生活豪奢,抽鴉片,好讓他長大了敗家,自己的親兒,卻要從嚴管教,讓他成材。
聰明的權謀,古今中外都有。能目睹任何人「後底乸縱仔」的一幕,可謂恭逢時代之幸。
「不過是人性,」這位老人家說:「只要讀幾冊莎劇,看過兩本杜斯妥耶夫斯基,都懂得玩。只是香港的精英,得到高薪厚職太容易,從來不必進修。」
「這是你們前宗主國厲害之處,」我臉上做一個痛苦表情:「在香港,你們在教育制度裏壓抑文學、歷史、哲學,利用中國人崇拜理工的現實。你們笑咪咪,一直給他們不斷加工資。八十年代,政務官起薪三萬多,還加房貼,送兒女去英國讀中學的福利,還有馬會會籍,鄉村俱樂部高爾夫,乖乖不得了,連英國國會的議員也沒有這樣嘆世界。撤出印度,還沒有如此成功,你們摸透了一個民族的性格,讓他們以自己的弱點為繩索,吊死自己,這一招,確實令人讚嘆。」
「我們撤走了,他們說我們給他留下地雷,」對方笑嘻嘻:「那麼我們留下的政務官、大律師、大學校長和教授等不合理的高薪,他們為什麼不改掉,還要濫加下去呢?一個副局長二十多萬,開玩笑吧?」
我說:「這種高薪,本來是為補償派駐海外落後地區的英國人而設。輪到自己作主,錢呀,能不要嗎?這是一個拜金之城。香港人一直不明白,為何港督的薪水比首相貴。讀一點書,像《魯濱遜漂流記》,就懂了。」
「這是一本有趣的小說,兒童時看,像歷險故事,其實是一部政治書。」對方說。
魯濱遜訓練了一個叫星期五(Friday)的土人,教他伐木,培養他成為忠僕,但星期五最多只懂得砍樹建獨木舟,叫他在陸上管理一座森林,同時在海上管理一支船隊,不可能。
為什麼?不為什麼,因為他只是星期五。香港十二年來,豪情壯語氾濫,人才奇缺,吹水混日子,不一樣了,看看日曆,每一天,都是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