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雷曼迷債事件後,首隻在港公開發售的人民幣債券東亞(中國)人債公佈認購結果,受繁複銷售程序拖累,儘管認購總額較當局批准的40億元(人民幣.下同)發行額錄得超額,但零售及機構投資者申購額僅63億元,超購倍數計0.58倍,遜於以往紀錄。 記者:劉美儀
東亞銀行(023)副行政總裁李民斌期望,監管機構能與業界繼續磋商,就人債的風險評級標準化給予指引,並在平衡保障投資者下簡化銷售程序。
散戶每人最少獲一手
對於加強銷售限制下東亞(中國)人債的認購結果,李民斌說相當滿意,亦理解當局加強銷售規管的做法,但不諱言,人債的風險理論上應較新股銷售為低,繁冗的銷售程序,以及各分銷行高低不一的風險分析,「肯定」影響了該公司的人債銷情,因每項申請進行合適測試已耗時不菲,推遲了很多潛在客戶的認購處理。惟他不願推測,若非銷售程序影響,是次人債成績應會如何。
上周五截至認購的東亞(中國)人債,共接獲2.4萬份零售投資者申請,散戶悉數獲分配共28億元的認購額,即每人最少獲分一手債券,佔總發行量40億元的70%。以散戶認購額除以申請數目計,平均每份散戶申請涉資達11.7萬元(接近12手),反映散戶申請數目較以往減少,平均申購金額則提高。
至於機構投資者部份,認購金額應達35億元,東亞(中國)將扣除零售部份的餘下發行額12億元,配予機構投資者,佔總發行量的三成。
李民斌:擬內地發人債
以去年8月交通銀行(3328)發行其首宗30億元人債為例,該行共接獲逾9萬份散戶申請,零售及機構投資者合計,總超額認購倍數6.8倍。
李民斌表示,未來東亞(中國)仍會視乎本身資金需要及成本、本港人民幣流通量及存款,考慮在香港或內地申請發行人債,亦會積極參與分銷行列。他相信,隨着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啟動,本地人民幣存款量將會逐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