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名29歲女子金融海嘯下雪中送炭,今年起多助養100名海外貧童,連同自己的親生子和早前助養的三個孩子,她成了擁有104個孩子的媽媽。她坦承,每月支付共16,500港元(下同)的助養費,的確有壓力,但會以此激勵自己更努力賺錢。
愛心「爆棚」的助養人林小姐和丈夫都從事金融業。她自去年初懷孕後,開始助養一名海外貧童,年底誕下兒子後,隨即用丈夫和兒子的名義,再助養兩位海外貧童。她透露,激勵她和丈夫一口氣助養100個貧童的,是她首個助養的5歲印尼男童。
林小姐說,自助養該兒子後,他每月都跟她通信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況。去年該兒子生日時,她特別寄了120元的生日禮金給他,兒子回信跟她說,用了這些錢給自己和弟弟買了新衣服、新鞋子,還買了一個足球,因為他希望將來成為一個足球員,信中的內容令她十分感動,她因此告訴自己:「如果每月165元助養費可以成就一個孩子的夢想,給他們一個有希望的未來,為何不做?」
1.6萬助養費變賺錢動力
今年4月,林小姐看到全球金融風暴,大家的身家都縮水,貧困家庭的生活就更艱難。她與丈夫商討並評估兩人經濟能力後,決定再助養包括岡比亞、尼加拉瓜、巴拉圭、蒙古等100個海外貧童,自己也一下子變成104個孩子的媽媽,當中最小的是自己數個月大的兒子,最大的是21歲的蒙古學生。
她說,每月165元只是小數目,但在一些國家則可讓孩子吃飽和接受教育,她坦承開始助養100個孩子時也怕自己能力負擔不了。
林小姐和丈夫後來調整心態,「把每月16,500港元助養費的負擔變成責任,把責任當成自己努力賺錢、謹慎理財的原動力」,她還下定決心:「只要能力許可,一定會繼續助養下去,直到他們長大」。
台灣家扶基金會指出,海外貧童助養開放至今20年,台灣助養人平均每人助養1.3人,而林小姐則以助養103人排行第五,也是前五名助養人中年紀最輕者。
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