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來張口 幼兒小肌肉發展差制訂學前評估 助對症下藥

飯來張口 幼兒小肌肉發展差
制訂學前評估 助對症下藥

【本報訊】不少家長因對子女過份溺愛,凡事照顧周到,另一方面卻又望子成龍,過早催谷子女參加各式各樣的學習班及playgroups(遊戲班),有職業物理治療師警告,兩者都有機會對兒童的小肌肉發展構成不良影響,故呼籲家長要讓子女按部就班學習,例如一、兩歲開始讓他們練習自行進食,毋須每餐也由大人餵食。
記者:鄧愷欣

協康會與理工大學為787名0至6歲兒童進行小肌肉評估,再收集數據制訂了港童的小肌肉發展模式,並製作全港首套專為本地兒童而設的「香港學前兒童小肌肉發展評估」,列出80多個不同年齡兒童能夠做到的動作,讓家長及教師作評估,以盡早發現小肌肉出現遲緩的兒童,並對症下藥作適當治療。根據評估標準,例如6個月大嬰兒已懂得向放在前面的玩具伸手,7至12個月大的嬰兒則可以將一件物件放入器皿,到了約5歲則可以在格子內寫字。
協康會高級職業治療師趙少薇指,家長往往對子女的日常起居飲食過份照顧,令幼兒的小肌肉缺乏訓練,容易到一、兩歲也沒有機會碰湯匙等食具,故稍為長大也不懂自己進食;另一方面,不少家長又會催谷學前子女參加學習班及遊戲班,但小朋友很多時未建立好基礎,就要做一些太艱深的動作,「好似3歲前只識塗鴉,同畫簡單直橫線,如果太早逼小朋友喺格仔寫字,佢哋根本未夠力揸住支筆。」
何太的兒子今年3歲,她自言與其他家長一樣視兒子為「金叵羅」,「由佢未起身一刻開始已經準備晒所有嘢,根本乜嘢都唔使佢做。」年多前她讓兒子參加遊戲班才發覺有問題,「佢同其他小朋友唔同,好多嘢都做唔到,或者做得唔好,好似比其他小朋友差。」

拿不到食具要老師餵

經診斷後,何太得悉兒子小肌肉發展遲緩,「初時都半信半疑,認為佢冇理由做唔到。」何太到兒子入讀幼稚園後,發現他不能與其他同學一樣自行以湯匙、叉子進食,「成班同學得佢一個揸唔到,要老師餵佢。」為怕兒子再出現其他學習問題及影響自信心,故安排他接受職業治療,現時兒子的小肌肉發展已到達正常以上的程度。

兒童小肌肉發展進度

年齡:0-6個月
部份可做的動作:用手握着搖鈴的手柄、用手掌心握着積木

年齡:7-12個月
部份可做的動作:用雙手穩握或把玩積木、將積木放入器皿內

年齡:13-18個月
部份可做的動作:在紙上塗鴉、能叠起兩塊或以上積木

年齡:19-24個月
部份可做的動作:能揭開盒蓋、用匙羮從碗中舀起小粒食物放入口中

年齡:25-30個月
部份可做的動作:能叠起八塊或以上積木、畫一條至少5厘米長的直線

年齡:31-36個月
部份可做的動作:懂得剪紙、用繩穿上直徑0.8厘米的珠粒

資料來源:協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