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玲 自由撰稿人
近期網上最熱爆的名詞相信非o靚模莫屬!以為o靚模純屬娛樂圈衍生出來的噱頭產物,直至殺出被形容為「道德塔利班」的一個「反o靚模網上聯盟」群體,事件才鬧得沸沸揚揚。一反成名,就連筆者此類從不看娛樂八卦雜誌的「娛樂盲」也多了留意o靚模話題。
凡事有反必有撐,一如政治。「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且還是立體真人騷,難怪另一個「反反o靚模」群體隨之應運而生;一眾「電車男、巴士男、小巴男、港鐵男」齊齊力撐o靚模!使o靚模事件忽然由娛樂話題提升至書展文化層面,令人要「嚴肅處理」文化兩字……
所賣青春為期短暫
首先要搞清楚,書展是由貿易發展局主辦的,活動開宗明義以貿易為主,去屆書展入場人次八十三萬,單入場費就收二千多萬元,貿發局當然在意入場人次。
反對o靚模進軍書展的人究竟去過多少屆書展?買過多少文化書?筆者算是書展「資深」捧場客,尤其懷念殖民地時代,香港出版總會每年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的小型書展,規模及書種當然遠不及現時,尤其入場人數每日大概只得千數餘,所以看得細心及買得舒服;最重要是那份純粹的文化氣息……
自九○年由貿發局接辦,書展規模越來越廣,兼容潮流產物越來越雜,書展文化生態也不斷蛻變、拓展、多元。筆者早於九七年寫過當年書展印象:「……很多跟文化扯不上關係的產物充斥會場,書展越來越像個有空調的高檔『大笪地』,若真正要買書者何不直接逛書店……」
十多年前的書展已是如此,十多年後的書展不但是「大笪地」,還多了股「砵蘭街」風味有啥稀奇?反正砵蘭街自有了朗豪坊後已成為新一代人氣「蒲點」地標。因此,o靚模出現書展實在毋須大驚小怪。
當眾拋胸展腿的o靚模所賣的青春為期短暫,她們很快會被另一類潮流產物取代,下一屆書展將無人記起誰跟誰,除非o靚模將來能轉型「才女」;成為新一代狄娜。
越反越紅變相促銷
書展文化生態隨時代變遷,書展不過是主辦當局借用一個「書」字營造出一個「閱讀城市」的裝飾logo。書展早已跟年宵攤位、工展會、美食節、電腦節等「趁墟文化」沒太大分別。忽然「捍衞書展文化」的反o靚模群體大概在模仿國內「憤青」文化,真正文化人對o靚模反而多了包容胸襟,深明各人頭上一片天的道理。
要去書展買書的人不會因o靚模而不去書展,去書展捧o靚模的人也不會因買不到「水着」寫真而改買季羨林的《牛棚雜憶》……
反彈文化古今皆然,無論任何事物,越反越紅,越禁越熱。難怪書展未開鑼o靚模人氣已先聲奪人,據說二萬本「水着」寫真已接近售罄需即時加印。唉,可知年銷一二千本書已可名列「暢銷書」榜,坊間很多資深作者十年出書的總和也銷不到二萬本。
筆者忽發奇想,「反o靚模聯盟」莫非是為o靚模促銷的「無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