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向來是拍賣場的固定項目,只是近幾年越趨紅火,價格失控。如果這不是給炒出來,真的不知作何解釋。
中國嘉德今年春季的拍賣會,亮點之一是一批民國名人書信。亮到令人目眩的是那成交的天價:梁啟超致胡適的一批信札,三百多萬成交;徐志摩的百多萬;陳獨秀的,四百多萬。不敢說買主都是炒家,炒應該是在短時間內找接火棒人的活動,這是錢多得不愁來處懶問去處之人的嗜好,分別在有人集郵,有人收藏古錢幣,而這些人收藏書信而已。
搞不明白的是這些書信有甚麼好收藏,真會久不久拿來翻閱嗎?敢嗎?不怕不小心把信翻裂了,破壞了比善本更稀有的孤本?看着梁啟超親手寫下的墨跡,誠惶誠恐如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聖旨,如何得到附庸風雅的樂趣?這樂趣大抵在於發財後以「擁有徐志摩墨寶」來增加一點「文化氣質」吧。
這些書信是如何從收信人輾轉流落到拍賣會?不是有利可圖,有可炒處,為甚麼不好好珍藏,或捐給博物館成為公共財產?可以想像,胡適的後人,珍存先輩的遺物的意欲,及不上變賣套錢的誘惑大,當初如果不是賣出去的,難道是送出去的?
如今健在的大人物,想讓他們的後代做長線投資的話,煩請委屈一下,發了電郵之後多做一層工夫:把內容親筆謄寫一遍,最好就是毛筆字啦,更好是先找來清宮廷用剩的極品開化紙,多沾點書香味,就多了點升值本錢。否則,那些與名人朋友交流的書信,即使都有存檔,可是一個commandD,便只是無限量完整無缺的善本,孤本才能造福子孫哪。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