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年代在大坑 - 塵翎

美好年代在大坑 - 塵翎

都說文化圈內人喜歡聚居在大坑,貪其有一點村落的味道。常和友人約在那裏,但搬過去就不好了,就怕走在街上遇見太多熟人,做甚麼都在別人眼底,不夠放鬆。
那天深夜路過,看見一家小小的店,店名是法文的「美好年代」,賣些手工、布袋等等,法式小女孩情調泛滿櫥窗。住巴黎時,愛在右岸巴士底附近一條巷弄遊蕩,巷裏開了好幾家創意工作室,打金的、縫紉的、畫畫的、設計的,店在地下,行人走過看得見店主在工作桌前忙碌,一室的閒靜與專注,令人嚮往。
和同行友人說起這些,彷彿大坑忽然換上法蘭西的背景,香港有這片像是後花園的寧靜空間,也是難得。我住的灣仔小區,從前也有過靜好日子,現在拆的都拆光,人車爭路,慌亂得不行。
我們坐在大坑咖啡店的路邊,夜已深了,幾個友人在抽着煙,閒話家常。小孩子穿着拖鞋走過,咔咔笑着,讓街頭充滿了生氣。
北上的友人說,香港最好的年代已然過去,將來是甚麼模樣,無人知曉。手上的牌原來是好的,打着打着變爛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呢。
也曾在北京鼓樓旁的酒吧共飲,坐在天台,同桌一個北京男孩指指天,說這是明代的天空。那是CCTV大樓以外,燈光昏滅的一隅。
京漂後又回來的黃君說,回來好,有生活有閒情。看見從容的他就安心,難得有人不驚不慌,相信美好年代會循環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