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盛宣佈業績前一日,著名銀行分析員MeredithWhitney在CNBC高調地調高高盛的評級。市場視之為Whitney認為金融機構憂慮已過,故高盛股價即日飆升5%,更支持帶動股市連升數日。
受惠寡頭壟斷
我今年4月中於自己其他的專欄為文,指出投資銀行的業務前景樂觀,主要是Lehman/BearStearns倒閉後,競爭對手減少,而且監管增多,提高新競爭者的入場門檻:「一直以來,投行的競爭模式就是Oligopoly(寡頭壟斷)。Oligopoly的特色就是少數的競爭者控制了整個市場,使他們具有極大的議價能力,賺取經濟學上的所謂EconomicRents。所以,只要一日這個Oligopoly的形式不變,投行的盈利便會有所保障。而眾所周知,最大的壟斷一般都是由法規所造成的,包括公共交通(如港鐵,066)、公共設施(如港燈,006)、規管行業(如醫生律師等)。可以預期,金融海嘯後,至少在美國,規管只會特別多,參與競爭的公司只會越來越少,具競爭力的投行只會越做越大,獨享更高的毛利。」
縱然如此,我卻認為市場一般仍誤解了Whitney的訊息。她說這是一個「TacticalCall」、是一個「BearishCall」。是一個「BearishCall」,因為她對中長線的經濟前景仍舊悲觀,高盛大賺是因為企業和地方政府在經濟衝擊下,不能不大舉集資發債,借錢度日,而由於銀行水喉不再大開,惟有透過高盛等投行,到債券市場做融資業務;是一個「TacticalCall」,因為盈利裏面有些可能是一次性的賬面盈利,例如Non-agencyMBS在第二季便隨着市場漲價。
和市場的解讀不一樣,聽完她的評論,我覺得她對後市並不樂觀,例如,她覺得美國失業率最少會去到13%,比聯儲局的最新預測10%,高了很多;又例如,她覺得整體金融股或許可再上望15%,但之後會牛皮,然後倒跌。
政府繼續泵水
我的看法是,無論投行和傳統商業銀行,在短期內盈利都受益於政府的救市措施,甚至可以說,銀行的盈利是政府救市措施的一部份。有些人以為,既然銀行已退還政府的錢(TARP),就等於不再受政府支持,其實不然。聯儲局除了開印刷機外,亦開典當舖(大押),增加市場流通量,而且聯儲局又不用Mark-to-market,故對市場支持極大。市場仍未復蘇,政府自然不敢放軟手腳,惟有繼續泵水,增加銀行盈利,以救活金融體系。
不過,投資者要小心的是,銀行盈利雖有改善,但銀行的資產質素會隨着經濟繼續轉差(銀行的情況比投行壞),而我亦曾為文說:「分析過程中,銀行資產本身的質素,應該比資產回報更重要,因為資產本身的量遠比資產回報為大。」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