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之王」萬歲! - 盧峯

「金錢之王」萬歲! - 盧峯

報章財經版或財經雜誌為了製造話題,為了有點噱頭,不時會把一些投資界人物封王封后,例如甚麼「投資天王」、「輪后」、「金錢之王」……之類。然後各方相濡以沫,互派高帽,彷彿大家都是賺錢天王,真的有點石成金的能力。
但股神畢菲特等真正賺錢之神其實早已說過,那些長期在投資市場打滾的專業投資人、基金經理表現並不比業餘投資者或「街坊股神」優勝。一些研究更指出,指數基金的表現隨時跑贏基金經理的投資組合。也就是說,直接入市買S&P500指數基金或盈富基金得到的回報隨時比交錢給被稱為「金錢之王」的基金經理還要高!
可是,報紙或傳媒不是常有某某基金經理投資表現優於大市的報導嗎?這並不奇怪,就像賽馬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人中巨額三T那樣。問題是中巨額三T的前前後後這位仁兄已鋪了不少草皮,已損手不少。若果把之前幾季的「投注」回報加起來,中的那次三T甚至不足以彌補虧損。還好,像其他賭仔那樣,投資專家或基金經理只會把中三T的事蹟掛在口邊,不斷重複又重複,以鞏固「金錢之王」的美譽!
最厲害的是,這些「金錢之王」根本是在無本生利,還肆意抽客戶的水,比當年開麻雀檔的士多老闆更發。所謂「金錢之王」或基金經理,投資的、賭的都是客戶的錢,自己不需拿真金白銀參與賭局。碰巧運氣來了,中了「三T」,「金錢之王」便名利雙收,瓜分客戶的收益。假若運氣欠佳,客戶資金損失六、七成,「金錢之王」仍可穩袋投資額百分之三至五的服務費。這種輸贏通殺的做法,與當年隔鄰士多開幾枱麻雀、人稱「龜公德」的「德叔」差不多。可惜「德叔」不在了,不然也可以稱他一聲「金錢之王」,讓他樂上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