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內地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1%。海內外經濟學家多認為,在中央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及天量信貸的推動下,中國經濟企穩向好,保八目標(GDP年增長8%)可望實現,但是信貸過熱、經濟增長重量不重質等問題嚴重,顯示政策收緊的風險正在加大。
不能不關注的是,中央一旦收緊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急於拓展項目、爭取政績的地方政府的矛盾將被激發,地方發展項目的不確定性勢必增加,港商北上參與宜留意有關項目是否得到中央支持;而港股走向基本上受中資股左右,內地股市向來都是政策市,近期波動勢必因各種政策傳聞而增加,股民宜鎖定利潤、不宜跟風炒作。
為抗擊金融海嘯,中央在去年確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從各地開出的近20萬億元投資計劃、上半年銀行貸款增加7.37萬億元來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已陷於失控狀態,學者多關注其中暗藏的經濟風險,其實,政治風險尤須重視。
總理溫家寶去年召集省級政府和國務院部委負責人訓話時,強調「擴大投資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但是,各地諸侯顯然只管要快、要重。對他們來說,能夠要到中央投資項目,無論是基建,還是工廠,既能留下口碑,又能累積政績,何樂而不為?
內地上半年GDP增幅達7.1%,但只是依靠投資「單引擎」牽動。北京《財經》雜誌引述專家的分析指,以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重40%計算,今年上半年僅投資就推動GDP增長12個百分點,即以往並列GDP增長三大動力的消費、出口,如今的貢獻是負值。不少專家更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在加快,但增長的質量在惡化,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能不正視其中的矛盾。
中央遲遲未出手調控信貸,直至近日才藉央行發行定向票據、財政部暫緩推出第二期地方債,發出政策微調的訊號,一方面是擔心經濟增長的基礎尚未穩固,調整政策會引發股市暴跌、影響社會安定,結果令風險越積越高,上海、深圳A股平均PE(市盈率)已突破34倍;另一方面是受到地方政府的掣肘,一如2004年中央開始實施宏觀調控、為經濟過熱降溫時,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就曾在政治局會議上向溫家寶發難,指摘宏調傷害長三角和中國經濟發展。
由於中央的權威日益削弱,今年又是中國政治敏感年,10月1日將迎來中共建政60周年,中央部委及各省分主要官員也將陸續展開調整,為換屆作準備,地方官員既要維持社會穩定,又要交出政績,投資「大幹快上」自然是最佳選擇。受預期中央調控心理影響,地方政府和中小銀行一拍即合,在6月份搶着上項目、搶着放貸,以致當月貸款總額出人意料地飆升1.53萬億元。
中國的經濟風險,說到底是政治風險。中國在第四季能否順利調整財政、貨幣政策,讓失控的信貸真正回到受控的「適度寬鬆」,讓中國避過資產泡沫爆破風險及銀行壞賬危機,將取決於中央如何處理與地方政府激發的矛盾,取決於中央能否擺平地方政府及利益集團。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