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便出血及嚴重腹瀉導致暴瘦,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徵兆。中文大學的調查發現,患者人數在20年內暴增六倍,可能與港人飲食習慣西化有關,病發初期容易與痔瘡混淆而延誤診治。此病主要攻擊年輕人,有年輕力壯的男工程師突然發病,最後切除大腸保命,終身靠人工造口排泄。 記者:白琳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譽臨床導師周佳禮說,該名男患者病發時僅35歲,任職電腦工程師,健康紀錄良好及沒有家族史。他05年發病,每日平均有10次血便,「血多到好似開水喉」,導致嚴重貧血,面色蒼白及心跳加速,無法上班,兩個月內暴瘦10磅。
他最初到私家醫院求診,大便測試排除細菌感染,輾轉求醫才發現患上潰瘍性結腸炎。周佳禮說,該病人獲確診時「條腸好多潰瘍,全部爛晒」最後藥物未能控制病情,兩年前切除整條大腸。
每年逾170宗新症
她解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統會出現失衡,攻擊消化系統的共存細菌,導致大腸發炎及潰爛。年輕一族免疫系統較活躍,發病年齡主要為25至30多歲。
本港86年每10萬人有0.3名患者,01年飆升至1.2人,中大最新研究顯示,06年每10萬人有2.1人,比20年前暴增六倍。威爾斯醫院現時每年平均有170多宗新症。
潰瘍性結腸炎病徵包括大便出血或附帶黏液,腹瀉、體重下降及貧血,部份會胃痛、發燒、眼紅、皮膚潰爛或關節紅腫。大腸鏡影像顯示患者有「假性瘜肉」,即發炎的腸壁多處凸起。
潰瘍性結腸炎成因不明,與遺傳基因變異或飲食習慣也有關係。周佳禮引述外國研究稱,高膽固醇飲食習慣者患病風險高3.6倍,高糖則高2.8倍。
若果延誤診治,患者可併發腸癌或「暴發性巨結腸」,後者即腸臟失去蠕動能力導致大便積聚,腸臟可脹至胃部般大,導致腸穿。2%至4%患者病發一年內須切腸。一名40多歲的電器技工從發病、肚瀉、腸臟潰爛、併發巨結腸到切除腸臟保命,為時僅一個月。
周佳禮呼籲患者盡早求醫,或能靠類固醇或抗癌藥等藥物控制病情,減低復發及併發症風險。但部份私家醫生可能誤診為痔瘡,但痔瘡不會導致腹痛、發炎或體重下降,病人可先抽血測試發炎指數,再照X光檢視腸臟有否腫脹,最終靠腸鏡及抽取腸組織化驗確診。
潰瘍性結腸炎病徵
大便出血*
大便附帶黏液*
腹瀉*
體重下降*
貧血*
發燒
眼紅
皮膚潰爛
關節紅腫
胃痛
*主要病徵
資料來源: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譽臨床導師周佳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