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不應理想化 - 李怡

人際關係不應理想化 - 李怡

古今作家、詩人、哲學家、藝術家,大部分都是孤獨的,或者可說他們是愛獨處的。因為一件作品,一種哲理,它的完整性正是一個人獨立創造的成果。集體創作,通常都沒有什麼好東西。
英國史學家EdwardGibbon(1737-1794)說:交談增進了解,但是孤獨培養天才。天才的思想家、藝術家,大都沒有建立家庭或親眷的私人關係,如笛卡兒、牛頓、洛克、巴斯卡、斯賓諾沙、康德、叔本華、尼采、齊克果等都如此。這些天才有的曾與其他男人或女人有過短暫關係,有的則像牛頓,獨身而終。不過,其中沒有一個人結過婚,大都獨自過大半生。
許多人認為,天才等同怪人,他們或有精神病,或酗酒濫藥,這或許是他們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原因,又或是人際關係一波三折的結果。有人甚至認為,創作天賦,同精神狀態不穩、處理人際關係低能,有密切的關聯。如果這樣看,那麼具有創作天賦未必是福份。天才未必享有凡人的幸福。
不過像Gibbon,他喜歡獨處,卻過着一種任何人都可能稱羨的快樂恬靜的生活。他初戀失敗,就選擇了一人靜居。他說,「好學,一種可以化享樂為活力的熱情,使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隨時都有獨立且理性的樂趣,我也不覺得我的心智有任何衰退。」
人生旅程中,愛情和友誼當然重要。但人生隨着歲月而改變,至親終有一天會離去,如果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變得不那麼重要,也許與至親死別也不會那麼痛苦。此外,人際關係不應被理想化。對婚姻的理想化,也許是導致婚姻失敗的原因。如果我們不把婚姻視為幸福之源,那麼以淚水收場的婚姻會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