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Voice死因報告

StudioVoice死因報告

從事媒體、廣告、設計等人,或所謂創意工業者,都知道《StudioVoice》這本雜誌。它以啞色厚身書紙印製,數十年不變,中間的巨頁專題,以幾十頁密麻麻的圖像、文字,介紹日本以至世界文化、潮流、建築、設計,但由於題材大膽、版面創新,也有人把他當作設計書看待。這雜誌地位崇高,雖然另類,但曾經每期販賣十萬冊,影響幾代。09年8月,《SV》突然在網站公佈停刊,死因就留待以下幾位雜誌迷齊來探討。

記者:何兆彬
攝影:周旭文

Benjamin:《SV》係先鋒、聖經!

Ben(BenjaminAu),信報《LifestyleJournal》月刊SeniorDesigner,超級雜誌迷一個,專儲五十至七十年代雜誌,由雜誌的印刷、內容、排版設計,一一研究,上月剛與兩個朋友舉行“PLAAAY-BACKSHOW”展覽,他展出的舊雜誌有250本之多。閱讀《SV》十多年。

「約94-95年,我讀預科,在中環曼陀羅看到兩本很厲害的雜誌,一本是《Bartout!》,另一本是《SV》,後者的版面設計好嘈好喧嘩,與當年我喜歡的橫尾忠則(畫家/設計師)、大竹伸朗(畫家)相近。《SV》用的顏色大膽鮮艷,視覺好前衞,但又未至於好像《Raygun》咁癲,內文完全讀唔到。《SV》教識我好多嘢,例如中間的大型專題,佢會用唔同顏色、字型,從他的版面中,我學懂雜誌的Flow要怎樣才好看。一般雜誌壽命都只有1-2個月,但《SV》我一期都不會掉,至今80多期都Keep得很新淨。」Ben說:「《SV》又好重視圖表,以世系表講解人物關係,好犀利。另外由於不用銅版紙印製,它印的黑色都特別靚,排版設計味重,翻閱時節奏感好強。」
談到《SV》在雜誌/創作界的角色,他說:「它有兩個角色,一是先鋒,它的題材好小眾,好偏鋒;第二是將一些東西重新編排,好似聖經咁給你延伸閱讀。看《SV》對我有好大啟蒙,例如95年11月號講Mod,當中好多訊息,本來我對Mod一點都唔識,但看了就好震撼,它把Mod的起源至人物一個個的深入介紹,因這本雜誌我才去看《Quadrophenia》電影。同一個專題,它又不只是介紹外地,還會寫到日本本土的Mod。」
雖然曾經深愛,但近日Ben對《SV》都有失望:「《SV》已經完成它的使命,這一年間的形式都變化不大。其他雜誌失去了新鮮感都會翻新,但佢無,就好似一個堅持咁,好硬頸。到最後話停刊就停。」至於死因,Ben認為《SV》有時太小眾,題材太本土,例如甚麼日本文學家等等,一般人根本看不懂。

■8月號《StudioVoice》無聲無息的跟大家說再見。

■日本六十年代設計大師特集,Crossover了新生代的設計師。

■《SV》發揚光大的FamilyTree,超強勁的以事件作主,人物作細節,交代其中關係。

Ben精選《SV》

■00年11月號:六十年代有機設計特集,連版面設計全部都係橙調+圓角。

■99年7月號:北歐特集,簡單的木色封面,內頁設計亦是木色,加上硬角設計。

■95年11月號:Mod特集,Ben的最愛!

黃源順:走火入魔了

知道Peter(黃源順,信報《LifestyleJournal》月刊總編輯)是超級雜誌迷,當初打給他告知《StudioVoice》停刊一事,他毫不意外,說沒看已七八年了,因為那年頭覺得《SV》已走火入魔,但回想當初出來做雜誌,他說《SV》的確是雜誌界的先鋒角色,很厲害。

「我經常覺得,沒有一本雜誌可以Keep到個讀者十年。因為讀者會成長,時代會變。」至於《SV》,則像個老頑固,十幾年來都沒怎變,有人愛的會更愛,也有人見多生厭。
「數最精采的《StudioVoice》,就是我初出來做雜誌之時,約88-93年。當年自己剛接觸這CreativeIndustry,看到《SV》就覺得好正,係一個捷徑去了解外面發生甚麼事,它的內容有介紹很多Artist,而我剛做事沒甚麼收入,不可能買咁多個Artist的專書,所以看《SV》就像一個Index,可看到很多內容,很充實。而它做內容的方式──以圖鑑式做一個專題,影響了很多人,以至有了《Switch》,我個人的解讀《Switch》是一本《SV》inspired的雜誌,約92-93年會每一期只做一個導演,做法好偏,但後來《Switch》都變了,變成一本General的文化生活雜誌。」Peter說從前的中文雜誌世界都大受《SV》啟蒙,例如以巨大篇幅去報道一個專題,再加上大量視覺元素幫助等手法,他在號外當總編輯時都不時嘗試。
大概到了2000年後,Peter開始覺得《SV》走火入魔了,與日本做雜誌的行家談起,大家都有相同的意見:「它本身是一本重視視覺的雜誌,但這時期它會將太多嘢放入一個框框,將一些他人的作品都變成了它自己的設計元素,例如說一張相片,你應當尊重它本身的呈現方式,但它會為了遷就版面,把相片裁了。有人認為它的題材趨走偏鋒,我覺得內容不是問題,問題是他的處理方法。」
「事實上,近年《SV》的題材都開始重複了,讀者也可能覺得這樣的題材,我們都看過了。不像從前,我們沒有互聯網,沒有google。」Peter近年多看Lohas雜誌,他認為近年雜誌潮流越來越生活化,讀者都喜歡Natural一點的東西。總結《SV》之死,Peter說:「這是時代產物」。

■《LifestyleJournal》月刊總編輯黃源順

月鳥:《SV》寫音樂比音樂雜誌更大膽

月鳥,樂評人,寫的音樂大都傾向另類。《SV》停刊,他大嘆「日本的文化雜誌都沒有了,嗯,不只日本,全世界都沒有了。日本《君子》與全世界的都不同,是本文化雜誌,也停刊了。」

月鳥看《SV》亦是由中環雜誌屋曼陀羅開始,「九十年代開始看,的確,到了2000年後它的水準是下滑了。」喜歡看《SV》,他亦是由於音樂開始,例如一期《Noise》特集,「當中介紹的LesRallizeDenudes很紅,影響很多後人,但《SV》以全本去做專題,這種做法連音樂雜誌都不敢。哎呀,所以它死也是有原因的。」但讀雜誌的,當知道愛雜誌就如愛一個人,你喜歡他/她/它,是因為它有性格,就如《SV》做HediSlimane:「08年Hedi離開Dior,很多雜誌都做,但《SV》的做法就係唔同,人人做Fashion,它偏不做,而做他的另一面。Hedi本來為攝影師,它就用十多版登他的作品,加上他在Show上揀的歌等等,總之唔會同其他雜誌一樣。」他說:「我睇音樂專題多,《SV》會好認真咁做一個題目,看到Noise特輯其中好多我都沒有聽過,看後也會試試找來聽。至於其他題材,因為《SV》做法很廣泛,令你就算唔識都會想睇落去。佢大題目好吸引,layout好,唔好好似《Raygun》咁玩到睇唔到字──雖然有些人至今都好懷念《Raygun》。」有人把《SV》當潮流雜誌看,也有人把它當文化雜誌,月鳥笑說:「自己當佢係流行雜誌,但當參考書睇又得,最正係去大解看都十分適合。」
月鳥最後一期買的《SV》,是08年8月號《環境音樂》。他說目前期期追看的雜誌,就只有《Flux》,「這本雙月刊有時裝有設計有文化,但角度好激、好反動,不像一般的Lohas雜誌。Lohas就同中產人生一樣,但我們要的是改變世界,而不是粉飾世界。」

■樂評人月鳥

月鳥精選《SV》

■00年3月號「Noise專題,報道的名字很偏,連音樂雜誌都不敢這樣。」

■96年4月號:八十年代專題:「96年就開始做八十年代回顧,好癲,九十年代人人都仲講緊八十年代好娘。」

■96年3月號:「當年我好迷戀Hiromax。」Hiromax是九十年代紅到發紫的Snapshot女王,專用Konica的BigMini。

■98年4月號:HediSlimane專集,他的Work樣樣講,就是不談時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