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捧不打草稿 - 北方可可

吹捧不打草稿 - 北方可可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

九十八歲的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七月十一日辭世。季老作為一名學者,他的辭世受到學界,包括其他界別相關人士的緬懷,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過,筆者看了這些緬懷、追憶文章以及各種對季老的蓋棺定論性評價後,卻覺得有些評價實在就是高帽子亂飛、極盡吹捧之技藝了。我想,如果季老在天有靈,想必他自己也未必會欣然接受這些滿天亂飛的高帽子。
撇開思想家等七八個這「家」、那「家」是否貨真價實不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仁珪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多少有些語出驚人:「季老生前說自己稱不上國學大師,實際上,說季老是任何一個大師都當之無愧。」「吹牛不打草稿」是句俗語,我以為趙仁珪這種沒有成本的高帽子的送出,或許可以謂之「吹捧不打草稿」吧。筆者雖才疏學淺,但「任何一個大師」這種不設邊際的吹捧無疑就是某種毋須負責的聊天語言了。從媒體上季老的生平和成就來看,他即便是多項所謂大師,但也都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那麼「說季老是任何一個大師都當之無愧」當然就是瞎扯淡了,這種信口雌黃怕是連季老本人聽後也會臉紅、汗顏吧,而如此吹捧也是對逝者的某種不尊重。試問,火箭專家、力學權威、投資大師等等這些帽子可不可以給他隨意戴上?事實上,季老生前就對「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些應接不暇的桂冠表過態:「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當然了,你把它解釋為這是季老的自謙那我也沒話說了。
造神、高帽子亂飛,我想這也算是某種文革遺風吧。事實上,以動態的角度來說,學術權威並不存在,學術自由才是科學得以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隨意造神,隨便封這個「大師」、那個「大家」,至少於學術發展不利。以季羨林頭頂上的幾頂帽子(不管他願意與否)來說,雖然我並不了解他的這些學術內容,但在這些帽子之外,我們也看到一些不同聲音,雖然是少數。比如台灣的李敖就曾講季羨林的「三項桂冠」都不合格,稱「他不是國學大師!他是個很弱很弱的教授,他就是語文能力還不錯。別人全死光了,他還沒死,所以他就變成國學大師了!」
據報道,「孔子熱」發燒之際,有人也曾斥責季羨林「孔教應該定為國教」的建言是開歷史倒車,是「禍害中華」。再有,在談到東西方文化的變遷規律時,季羨林曾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理論,有人就稱「我當場暈倒,隔壁瞎眼二大爺喝完二鍋頭後不就是這樣說的嗎?」季羨林類似的「幼稚園語言」還比如「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等等。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我想,「唯權威」自然也是學術之害;而廉價的吹捧、隨意造神,不僅對逝者不尊,也非嚴肅之治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