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太陽報》說,MJ「活得這麼不開心,孤獨」。孤獨,與不開心,似乎是相連的。
一直以來,「人際關係」被視為幸福的關鍵。彷彿有一段美好的人際關係,我們的人生就臻於圓滿。社會上普遍認為,一個喜歡獨處、不喜與人群接觸的人,八成有某種精神上的缺陷;一個極度內向的人,也比極度外向的人不正常。醫學上還有一種「自閉症」,怎樣鼓勵過於自閉的人,多參加社交活動,許多人認為是使一個人恢復正常的必要途徑。
老伴走了後,我現在經常獨處。女兒三天兩頭給我電話,怕我孤獨和不開心。不過,說來奇怪,除了跟三數個談得來的朋友聚首,我其實很享受獨處。獨處可以閱讀,聽音樂,更可以回憶和冥想。她不在了。獨處就在冥想中與她在一起。
說到孤獨,我幾十年都忘不了捷克詩人里爾克(R.M.Rilke,1875-1926)的一首詩。這首詩由前輩詩人柳木下譯成中文,發表在43年前我主編的《文藝伴侶》上。題目就是《孤獨》:
「孤獨像雨一樣。/它從大海來迎接黃昏。/從遠隔的平原,/孤獨走向天空(天空永遠是孤獨的),/於是再從天上落在都會之上。/它在晝夜交替的時候變成雨滴。/當一切的街道都朝向早晨的時候,/當盲目的肉體和肉體,/失望而悲哀地分離時,/當互相嫌惡的人,/不得不共睡一床的時候,/那時孤獨與河流同行……」
晝夜交替是最寧靜的時刻,這時的雨滴,就是孤獨的化身。細細咀嚼每一句,你可以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孤獨。而我想,我喜愛獨處,享受獨處,卻不孤獨。有書作伴,有音樂作伴,思念中有她作伴。真正孤獨是你不得不與一個嫌惡的人(廣義地)共睡一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