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樣,都是在公共屋邨長大的一群?在出身之後,急不及待將關於屋邨的一切甩在身後,搬往私人樓宇,除卻付家用給媽媽,和偶然回家吃飯那幾個晚上,下車後步行回去的路已變得異常陌生?理所當然,連大廈門口的密碼也不復記起。當看更要求登記身份證號碼和寫下探訪層數及單位,惟有低頭苦笑,整件事真夠諷刺。
那夜從屋邨回到自己的家,百無聊賴邊煲劇邊等待腳上的甲油乾透,最新一期的《壹週刊》擱在腿上,手中捧着一杯剛泡的MariageFreresEros味道的茶,那刻,生活看起來舒適、平淡、寧靜。為今天的自主獨立感恩,也不希望再回到從前那狹小的單位去,但屋邨的回憶難道完全不值得留下,要清洗得一乾二淨?
忽然間,思緒飄到許多年前,記起就讀名校家境富裕的小男友帶笑說女友是個「屋邨妹」,很介意很介意的自己拉着他回童年時住過的屋邨,像導遊般介紹那裏的一切。從前在這家文具店買過香珠,從前在那家眼鏡店配眼鏡,從前在轉角的小攤檔吃煎釀三寶,從前在街市的報攤買《青春》雜誌……或許這個周末,是時候回去重溫不可再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