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正處於轉捩點之時,也是看漲看淡爭持得最激烈之時,美滙指數卻實則上已連續7個星期缺乏方向。另一廂,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悄悄地已連續4個星期下跌,而歐洲及華爾街兩地股市,也正常地與債市倒走,即連跌4個星期。那麼,在過去個半月以來,基本面有否出現甚麼重大改變?答案是肯定的,可惜這個改變並非出現曙光,而是歐美的多個基本面環節繼續惡化,尤其是歐洲的惡劣形勢,變得越來越險峻。
升跌與基本因素無關
別的經濟數據不多說,就以息率走勢而言(最能反映一個地區的真正內裏玄機),歐元區存在的問題,確實較美國嚴重。還有印象於6月初,美國非農職位減少勝市場預期,貨幣市場便人為地忽然炒作加息。
但最新的非農職位減少數字又遜預期,表面上看來只是數字遊戲,但先後次序改變,卻掀起市場的反應完全有異。結果環球主要貨幣的利率期貨,不經不覺間已在本月初陸續創出合約新高。但問題便是在歐元利率期貨攀升的幅度最高,美元次之,隨後是英鎊;這除了反映歐元的短期息率曲線,值入歐洲央行最遲於第4季減息的機會增加外,亦表示該區的經濟問題也屬於比較嚴重。蓋利率期貨價格越高,即表示未來計算出來的引伸息率越低,息率越低則表示基本面越灰暗。
5至6月份的資產價格輪流炒上,與3至4月完全是兩碼子事情。前者是弱勢資金追逐市場,而後者是強勢資金率先憧憬最壞的境況已經過去。但是,最壞的真的已經過去了嗎?套用在信貸危機及金融機構的身上,尚且說得過,但對歐美的消費者、樓市、貿易、信用卡及按揭拖欠比率,和就業市場而言,壓根兒沒有出現過如伯南克在3月開始提出的「綠芽」現象。
以一個比較持平的角度分析,自上周二英美政府出手收緊監管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的消息出台後,兩間全球提供商品期貨交易最大的交易所股價,分別急插3成及1成。當然,反映由投機炒賣最熾熱的期油,亦在兩周之內暴跌兩成。這個故事說明了,那些市場的升跌與基本因素無關,便立竿見影,港股也一樣。

大戶巧部署 願者上釣
本周焦點在數間美資大行公佈業績,究竟上季的炒賣盈利可否勝首季。其次,俄羅斯央行上周在3個月內第4度減息,而盧布還是呈現4個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非但俄羅斯政府的負債比率問題重現,該國的企業負債困局,實則自金融海嘯後,從未得到解決;東歐其他10個國家,須依靠國基會的貸款問題再現。俄羅斯及東歐問題,直接影響歐元區經濟體系,對美元間接有利。
大戶部署釣魚行動已近兩個月,魚兒已在吃餌,釣魚郎正在慢慢收絲,聽候大魚咬餌。
丁世民 敦沛期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