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力拓公司駐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胡士泰和三名下屬,被指竊取中國國家機密被拘捕,事件震撼商界。有澳洲官員和商界中人坦言,中國商場滿佈「地雷陣」,過往視為正常的蒐集商業情報活動,隨時被指控為竊取國家機密,不但阻礙資訊自由流動,跨國公司甚至不願派高層人員進駐中國。
打擊外國人投資信心
力拓上月出爾反爾,撤銷中鋁公司早前提出以195億美元(1,521億港元)注資的建議,今年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鋼協)進行價格談判時,又企硬拒絕降價40%的要求,因此外界猜測中方借機「報復」,向力拓顯示顏色。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教授麥萃才說:「目前很難說中國是否進行報復,但肯定會影響中國和海外公司的關係。」
中國當局指,胡士泰和三名下屬涉嫌賄賂中國鋼鐵商高層,獲得中鋼協的會議摘要,讓力拓摸清中方談判底線。但外界擔心,北京將國家機密範圍定得太過廣泛,又動輒以司法手段,而不是以企業內部規則懲罰「洩密者」,教人心寒。有北京顧問坦言:「我們討論的都是透明資訊,並向客戶提供資訊。希望事件盡快,也不要擴散到其他行業,我們現在相當擔心。」
國際跨國企業前往中國做生意,相當重用擁有外國護照的華人進行管理,但這些海歸派不但面臨雙重效忠問題,在法律上的保障也比不上一般外國人。澳洲財政部長鮑恩(ChrisBowen)表示,跨國企業一旦感覺到高度不確定性,就會改變在中國做生意的方法,甚至不派駐中國區主管。
澳洲外長史密斯也表示,今次力拓事件會打擊外國人對投資中國信心,他說:「中國需要認真思考,事件對於國際商界和投資界觀感有甚麼意義。」
路透社
學者之言
資源貿易涉國家安全 外商怕干預太大
對於有報道指中國經濟決策國安政治化,本港學者認為資源貿易涉及國家安全考慮和外交政治層面,不是純商業決定那麼簡單,但經濟受政治干預太多,始終不是好事。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麥萃才表示,中國要達到經濟增長「保八」目標,需要大量鐵礦和其他資源,但中國公司收購外國油公司和資源公司,往往明明是「出價最好,又有協同效應」,卻因為外國的保護主義或安全考慮談不成,中國想解決資源瓶頸,提升部署至外交國安層面,是可以理解的。
需確保供應穩定
他指出,基本上商業決定多了政治考慮,會令外商覺得麻煩,如果額外成本太高,甚至乾脆不來,但外商始終着眼於利益,中國市場大,如果賺得夠多錢,外商始終會來。
嶺南大學經濟系教授何濼生亦指資源涉國家安全考慮,要確保供應穩定,所以美國有戰略石油儲備,力拓中鋁協議拉倒,背後亦涉澳洲國內政治壓力,經濟決策有國安考慮不出奇。他指「經濟學者始終不認同這做法」,最好商業還商業,政府少干預,但現實不是這樣。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