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老 - 塵翎

季 老 - 塵翎

季羨林也走了,國寶級學術泰斗所剩無幾。
季老的學術著作我不甚了了,但特別記得他的治學精神,用功嚴謹而不厭其煩,光是為了找出糖的來歷,也可天天去圖書館翻資料做研究。內地媒體意見領袖大多是「知道份子」,甚麼都懂一點,但難有創新見解,知道的來源也多是網上材料拼湊的世界觀。老式「知識份子」則是紮紮實實的一部一部經典著作讀通,不輕易發言,但逢發必中,或起碼是擲地有聲,有根有據。這種風骨,我在北大一些文人身上還看得到。去年訪北大,朋友領去看他的老師,說起季老,當場就拂過一陣清風。季老逝後,我看網上悼言,有北大小圈子頓感失去精神領袖與明燈。
共產黨說無神論,但國人內心的空虛不是共黨可滿足,民間各種各樣的精神崇拜層出不窮,其實是另一種宗教狂熱。
對季老的追隨,是對智慧的純淨追求,也是一種欲望。季老對學術的熱情投入,最早卻是出於對國家民族的奉獻精神。中國高級知識份子的可悲命運,總是這樣的脈絡。你愛國家,但國家愛你嗎?季老從德國學成歸國,本意把所學傳承下去,遇上文革,吃盡苦頭。《牛棚雜憶》有一章他寫,經過幾次批鬥之後,他決定好好鍛煉身體,因為在台上一跪就是大半天,常人多捱不住,他回家倒迫自己練站樁能力,好讓自己不在批鬥裏倒下來。把苦難化作意志功課,這是季老身體力行的知識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