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70年代,我慶幸自己當時有機會遊歷拉丁美洲、東歐、前蘇聯、中東及亞洲。那時候,諸如新加坡、香港、台北、首爾、莫斯科、聖保羅、杜拜和孟買等地的發展水平和生活標準,與西歐和美國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不過,在過去20至30年,世界出現了巨大轉變。許多在70和80年代被視為不適宜居住的地方,如今卻變得極具吸引力,無論是居住或工作環境均不可同日而語,更引來了大量外資。有讀者問我意見,究竟移居到那些地方最好?我個人認為,現時巴西等國家均有許多機會等待大家發掘出來。我要補充一點,在今次金融危機中,巴西和拉美可說是「安然度過」。
急速擴張偶有調整
在50和60年代,美國提供最多機會。時移世易,現時世界上很多地方,除了所蘊藏的機會勝美國一籌,生活質素也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要我挑選一個最佳的居住地方,這就有一定難度,因為每個人的要求、喜好、技能、擁有的資產、年齡以及心目中的生活方式均大不相同。
我現時居住泰國清邁,不用上街的日子,我享受那兒的平靜生活,閒來看看書或寫寫文章。這裏還有偌大的辦公室、大屋和花園,以及多姿多采的夜生活!假如我現在只有25歲,美國一定不會是我首選的安居之地。個人覺得,在對上30年裏,美國每下愈況,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則迎頭趕上。
但大家要認清一點,這並非表示新興經濟將會無風無浪,其實每隔一段日子,我們都會遇上社會動盪,以至政局變天和大疫情。再者,由於新興經濟急速擴張,一旦出現調整也可能驚天動地,正如1997至98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目前亞洲所面對的出口倒退。
可是想深一層,美國何嘗不是經歷了多次經濟和金融危機,並捲入多次戰爭中,其實沒有一個社會可以免疫於不斷重演的大調整。不時聽到有人對我說,我有幸在70年代初便來到亞洲闖天下,似乎在暗示當年亞洲有許多機會,如今已今非昔比,對此我完全不同意!
富裕國家潛力有限
隨着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淡化,加上科技日新月異,全球均浮現大量的經濟機會和商機,當然也加劇了競爭。由於新興市場的本地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來自西方工業國的移居者需要加倍努力工作,才不至於失去競爭力。
事實上,成熟的「富裕」國家之增長潛力難免有限,相對而言新興經濟體系自然成為帶動經濟的新力量。以汽車銷量為例,新興市場的汽車銷量有史以來首度超過「發達」經濟。
在「新世界秩序中」,我還要指出一點,那就是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工業國的就業增長相當穩健,但如今撇除政府創造的職位,就業市場變得停滯不前。反之,新興經濟的就業增長相對強得多。長遠而論,與西方國家相比,投資者在新興經濟會覓得更佳的機會,尤其是在亞洲。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
麥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