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國學大師的另類話題 - 李平

盡論中國:國學大師的另類話題 - 李平

國學大師季羨林辭世,海內外哀悼、稱頌之餘,也引爆中共治下有沒有國學大師之辯論。有網友提出一個相當弔詭的命題:「不和黨(中共)走的近一點,能被封為大師嗎?走的近了,還能成為大師嗎?」
季羨林的學術成就主要在於佛教史、吐火羅語和中印文化交流,與傳統意義上的國學(以儒釋道、詩詞曲為主的中國文化與學術)有距離。同為學界泰斗、也在前日辭世的任繼愈,曾形容季羨林的學問是:「操非中非西之學,治非古非今之術。」季羨林曾堅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頂桂冠,倒是能代表其一代學者的認真。

晚年與巴金有兩大相似

季羨林與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有兩大相似之處:一是對文革的反思,巴金著有《隨想錄》,季羨林出版了《牛棚雜憶》,都是中國知識分子良知的反映;二是被當局奉為國寶、捧為花瓶,巴金在上海華東醫院住了六年,季羨林也在北京301醫院住了六年,每年都有高層探望他們,成為中共關心知識分子的象徵。
不過,季羨林晚年引起爭議的話題多些。2005年8月,季羨林曾撰長詩《泰山頌》,其中,「星換斗移,河清海晏。人和政通,上下相安」之句,被質疑是有違民情的諛詞。季羨林還曾在《憶往述懷》中呼籲:「對廣大的中國老、中、青知識分子來說,我想借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得的話:愛國沒商量。」借用似懂非懂的話,發出官式號召,也被質疑有損其學者風骨。
可見,季羨林晚年,享受榮耀之餘,難免也有尷尬之語。畢竟,人無完人。這令季羨林更真實,更接近中國的現實,總體上無傷其治學為人的風範。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