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嘉美雞、健味豬後,本港漁農業又有新產品——「綠魚兒」。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后海灣養漁戶合作的「綠魚兒」,以天然方法養魚飼養烏頭、草鯇及大頭,無化學處理及基因改造,不但為式微的養漁業帶來新機,更為雀鳥提供生態環境,但售價卻較普通的貴三倍。
低密度養魚減少染病
首個生態養殖魚塘在07年底試行,飼養烏頭、草鯇及大頭,所用的飼料、池塘的水及土壤、魚肉都經過實驗室檢測。即使魚兒有病,也不會用藥治療。魚塘的養魚密度比一般低四成,一般半公頃魚塘會養10,000條魚,生態養殖只養6,000條,密度低可以減少染病風險。
養漁戶並要顧及魚塘周邊的生態環境,在冬季收成後曬塘,並要在塘邊種草,為雀鳥提供合適的生態環境及食糧。首個參加生態養殖的漁戶黎來就指,后海灣養漁業近年面對內地競爭,本港要養優質魚才能生存,「好似有機菜咁好多人食,希望港人接受生態魚,做出條新路。」
「綠魚兒」的產品早前曾在有機農墟、網上及吉之島超市發售。雖然每斤烏頭售45元,比普通烏頭貴三倍,但銷情不俗,不乏捧場客。第二階段的「綠魚兒」計劃已有三個魚塘參與,基金會將尋找新的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