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於經歷了4個多月的升浪以後,現正踏入美國企業的業績公佈期,本周投資者在風險承擔的取態上出現了轉變。於G8會議上,各國對經濟復蘇的範圍及步伐表達了信心不足,並對此前所推出的財政及貨幣寬鬆措施的退出時機亦存有分歧。於3月至5月的3個月裏,MSCI新興市場指數累積了60%的升幅,使其後出現調整的機會增加。
東歐市場風險最高
現階段成熟地區的復蘇迹象尚未確定,而對經濟周期敏感度較高的市場及商品類別,短期內或將繼續面對調整風險。整體而言,新興市場直至明年底或仍將面對出口收入、海外直接投資及滙款減少的情況,由於來自成熟國家的援助資金將減少,當中貧窮地區面對的經濟問題亦較為嚴重,故亦有需要重新審視那些地區的基本因素可支持股市估值持續上升。
若論今年以來的回報,拉美及亞洲地區優於東歐新興市場指數的表現,這某程度上亦反映東歐國家對外融資的需求較高,預計東歐國家經濟收縮幅度及系統性風險較大,一旦市況逆轉,便自然首當其衝成為下跌最深的市場。
目前,相信中國的經濟表現將比其他地區較為強勁已是無可置疑,而內地股市亦重返去年6月時水平。筆者相信於外圍股市調整壓力加深期間,無論內地及本港股市均可持續相對較佳的表現。日前內地央行宣佈6月份新增貸款數字達到1.53萬億,比5月份貸款金額的增長大兩倍,以此計算,上半年的總新增貸款數字已達到7.37萬億人民幣,因此A股市場仍獲充裕的流動性支持。
本港上市的中資股則於3月開始跟隨外圍升勢,H股指數於3-6月間的回報表現可媲美內地A股(分別上升52%及58%),未來雖仍可受惠於資金的流入,但金融類股所佔的比重較大,因此亦較易受外圍投資氣氛所拖累。不過,經歷了自6月以來,A股持續穩步的升勢及H股跟隨外圍軟化之後,40多隻兩地同時上市的A股相對H股的溢價,亦從5月底的20%上升至現時的46%。此時,雖然買入H股的值博率可能較高,但波動性及風險亦較大。反觀A股的行業分佈較集中內地消費及基建等備受中央政策支持的行業,及長遠結構性改革的利好,因此,其長期投資價值更值得看好。
A股較H股溢價擴大
雖然信貸收縮及經濟最惡劣的情況已經過去,但中央政策仍應維持下半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措施已初見成效,日後將更注意所增加的貨幣供應的流向,並特別留意壞賬及通脹上升的風險。中央一方面需有效管制投機性資金導致資產泡沫形成,另一方面亦需確保此前定下的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的所需款項不受影響。因此,中央將偏向以較溫和的方式管理流動性,如早前重新批准首次招股上市及發行票據等,以代替實際加息行動。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