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藥治精神病減復發住院日數減三分二 醫療開支減六成

長效藥治精神病減復發
住院日數減三分二 醫療開支減六成

【本報訊】精神病人因不能忍受藥物副作用,經常自行停藥,令病情反覆發作需住院,成為公立醫院一項沉重的負擔。中文大學一項分析180名精神病人的研究發現,患者如改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療效較舊式口服藥物持久,副作用也減少,能有效預防復發及減少住院次數,整體醫療開支可大減逾六成。
記者:張文傑

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2,400萬人患上精神分裂症,首次發病通常在15至35歲之間。中大藥劑學院一項研究於03至07年間,在醫管局新界東聯網轄下五間醫院,分析患者接受新一代長效針劑藥物利螺環酮(Risperidone)治療前後,對醫療資源使用量的影響,參與研究的180人均確診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疾病的患者,曾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因副作用等原因需改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最少12個月。

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負責有關研究的藥劑學院教授李炯前表示,研究發現患者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後,每年住院日數由平均16,465天減至5,100天,即較治療前減少逾三分之二,每人全年平均醫療開支由433,924元減至156,085元,下降約64%。
李炯前指,精神分裂症對患者及其家庭,以至醫療系統都帶來沉重負擔,即使在醫療資源緊絀的情況下,當局也應考慮增加使用新一代精神科藥物,不但長遠可節省醫療成本,也可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表示,現時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分口服及針劑兩種,口服藥物需每天服用一次至數次不等,會出現手震、身體僵硬、視力模糊及記憶力退減等副作用,不少患者因此忘記服藥,或忍受不了藥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藥,令病情惡化,增加長期住院風險,新一代針劑藥物則每個月只需注射一至兩次,病人接受治療的依從性會增加,藥費每月約2,000元。

李炯前教授(左)指,精神分裂症患者改用新一代長效針劑後可減少復發。

病人回復工作能力

現年33歲的阿源,15歲時已出現自言自語、幻聽等精神分裂症狀,他初中輟學後到快餐店工作,因受病情影響,工作表現欠佳,後來更喪失工作能力,也沒有社交生活,雖然一直接受口服藥治療,但療效較差,副作用更令他整天昏睡,到07年他改用長效針劑,病情大為好轉,不但可再工作,公餘時更會行街買衫「打扮吓」,他更計劃數月後搬出中途宿舍,入住公屋,再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