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銀行(中國)發行2年期2.8厘票息的人民幣債券,假設買入1萬元,每年表面收息280元人民幣,實際回報會低於此數,因零售債券要透過銀行購買,收取購入費、存倉費及收利息費等費用,到最後回報率慘不忍睹。又由於每人可購買到的債券數目有限,令投資者對投資債券的興趣不大。
買債券要經銀行
投資組合內一般都有債券,特別是保守投資者,比重更要增加。香港提供在交易所內買賣的債券有百多隻,不適合散戶。政府說要搞活債市很多年,投資者在銀行要花個多小時才完成申請程序,左扣右扣下只得500元不夠。萬一銀行推介另一些「XX姊妹」債券,又是慘劇一宗。我個人對債券有好感,但要經銀行購買就有保留,這埋下了雷曼兄弟事件的遠因,如果大多數零售債券是經交易所買賣,投資者便不容易受另類推介影響。
抽新股風險不多
相比債券,抽新股活動在股市暫時回穩時復活,多隻新股都錄得很高的認購及首日升幅。發售新股的價格一般比該股的真實價值低,此有數據支持,因此通常買上市新股都有利潤。包銷商在定價時也有兩難:定價過高,投資者賺得不多,甚至蝕本,下次會影響其他將公司對此包銷商的信任;定價過低,投資者歡顏,但公司集資金額減少。
投資者認購新股風險不多,資金被鎖約10天,以霸王(1338)為例,一手可賺千多元。就算利用孖展,如果小心選股,利潤也不錯。一隻新股已提供人債多年的回報。新加坡剛剛完成對雷曼迷債的調查,本來債券的風險頗低,在香港卻不是這樣,投資者還是要自求多福。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