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糧集團日前入股民企蒙牛(2319),被視為變相將蒙牛國有化。蒙牛董事長牛根生於記者會上坦言,為防止被惡意收購,故選上國企中糧為合作夥伴;中糧董事長寧高寧更不諱言收購對國家及民族均有好處。市場料類似收購將陸續有來。
牛根生昨於內地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蒙牛股權較分散,而原有股東於每年8及9月均會減持股份,按交易前總持股量約28%計算,再減持將會到達有可能被惡意收購的界線,故在能夠繼續保持民族品牌原有本色的前提下,蒙牛選擇了中糧為合作夥伴。
牛根生強調,他於心理上完全沒有避外的想法,但從近20年中國奶製品行業的發展來看,外國企業於中國則有發生「水土不服」的情況。他表示,這可能是外國企業對中國消費者的不理解,服務不到位。他認為是否對得起中國消費者是重要考慮。
寧高寧:對國家有好處
就今次收購模式「PPP」(Public、Private及Partnership,意為「公共私營合作制」),寧高寧沒有直接評論,只表示未來中國企業的合作方式,是不是民族性會更重要,國有、私有及民營概念可能會逐漸模糊,目前正正是走到一個交叉點。
中糧:無意增持股份
寧高寧披露,是中糧提出要收購蒙牛最少20%股權的要求,以保障中糧擁有控股權。根據雙方所達成的協議,完成交易後包括牛根生在內之蒙牛原大股東,將仍持有公司約15.18%股權,加上中糧控制的20%股份,基本上很難對蒙牛進行惡意收購。
至於日前刊發的收購通告雖然披露,中糧正與部份蒙牛小股東商討購買股份,但寧高寧昨日表示,目前並沒有增持股份的計劃,只是希望把工作做好。證券界普遍預期,中糧將透過購入舊股繼續增持。
有市場人士指出,今次中糧收購蒙牛的象徵意義大於金錢回報,顯示中央對消費品牌的態度改變,有可能與早前滙源果汁(1886)差一點被可口可樂收購有關。有分析員更估計,若有其他內地龍頭消費品牌陷入危機,中央將會以類似模式將其國有化。